第1787章 一生碌碌,半世蕭蕭(2 / 2)

首先是“難得糊塗”四個字兒被人傳唱,而內閣批閱的“吃虧是福”則被士林看做楊大人的委屈,因此這八個字經過皇帝,經過內閣已經被無限放大了,再者,有皇帝的親自批閱,內閣首輔楊士奇的做注解,其中的態度不言而喻了,京城各大官員在收到“難得糊塗”四個字兒前,內心深處莫不是做出了計較,是繼續觀望,還是步入皇帝、內閣的後塵,或者是選擇緊跟言官,事實上這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爭鬥,看似是言官占了片刻,可自始至終楊崢以柔克剛,並沒有落下風,該有的低姿態都不少,該罵的也罵了,經此一鬧,名聲更亮,詩詞流傳,甚至為人也被士林所傳唱,翰林院、英國公、皇室的支持,所展現的力量,足以讓任何人不敢小視,所以這番爭鬥時至今日,看似是楊大人輸了陣仗,可若細細思索一番,其實輸人的是言官,隨著時日的拉長,楊大人的光輝形象變得越發高大起來。

所以在一番沉寂後,京城的官兒開始活動了,他們拿著楊大人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紛紛上疏呼應楊大人,懇請皇上盡快組織這場爭鬥,以免冤枉了國之棟梁,造成重大的損失,而在眾官的懇求下,楊大人仍舊上了份奏折,懇請皇帝讓你歸老田林,皇帝自是不許,為了安撫楊大人,不斷下旨嗬斥言官的無理取鬧,讚揚了楊大人的高風亮節,皇帝的這一舉動,就好比是風向標,本還猶豫觀望的大小官員紛紛上奏折附和皇帝,懇請楊大人留下,而各地官員則是爭先恐後聯名上書附和皇帝的旨意,並在奏折,文書之中,將大明的言官罵了個遍,就差沒給罵做禍國殃民老鼠屎了!

這樣的局麵,大明開國六十載還是頭一次看到,往日仗著其身份地位特殊,嘴皮子利索,人數多,欺負一個人根本不是什麼事兒,不管多大的官兒,在他們的攻擊下,莫不是灰頭灰臉的退出了廟堂,好不狼狽,可今日這一切都失去了效果,且不說絆倒楊大人猶如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就是這個把月來,言官前赴後繼,各種力量都用盡了,連丟了三次不說,文章奏折寫了不少,愣是抵不過人家一首《偶然》小令,“難得糊塗“四字真言,可謂是失敗至極,而多日看不到效果,該露的臉沒露出來,該有的名聲也沒得到,就算是想撈個廷杖打打,好青史留名的言官,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如今皇帝,內閣的態度擺明了是支持楊崢,再要爭鬥,除非連皇帝、內閣一起罵,否則結果不言而喻了。

雖說作為言官,皇帝也不是沒罵過,那些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長期怠政的皇帝就經常遭到言官的批鱗諫諍,以致於皇帝也怕起言官來,朝廷大員莫並不是如此,可當今聖上並非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的昏君,相反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雖有些小瑕疵,但無傷大雅,自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延續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短短五年的功夫,大明王朝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這樣的君王,言官再胡鬧,也不敢輕易彈劾,言官立即分成了兩派,一派則認為言官有監督與糾察的職責,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前赴後繼,視死如歸,以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己任是他們該做的,即便是皇帝也應該彈劾,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而另一派則認為皇帝沒錯,錯的是楊崢,如今人家已經放低了姿態,再這麼咄咄逼人,就有些痛打落水狗的嫌疑,這樣做勢必會引起皇帝、內閣,天下官兒的不滿,與言官的清流之名有損,建議放棄再次彈劾,讓朝廷歸為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