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0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1 / 2)

所以這些年朝廷雖屢次禁海,但彭家或多或少都會出海,這次朝廷開海禁,蘇州城內除了那些漁民外,最高興的莫過於彭家了,為此他們湊集資金,建造海船,裝載土產,徑往東﹑西洋,與海外諸國貿易,所以蘇州城的這次糧食危機與彭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昨日開糧店,一來著實看著蘇州百姓淒慘,二來彭家先祖早就家訓,商貴在其講求義利之道,講利重義,從不取不義之財。以義取利,德興財昌,舍義取利,喪失了義也得不到利,為商者應深以誡之。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這些年彭家沒少做這些義舉,買點糧食再賣出去著實不算什麼大事,修橋補路,修建書院,造福桑梓彭家在蘇州城做得也不少,正是有了這些善舉,彭家在蘇州城的名聲才越來越好,儼然是繼周莊沈家後的最大的富商。

可即便如此,彭家也不是沒有擔心的地方,如海上貿易就是他們心頭的一把刀,不知什麼時候會落下來,所以對於海上貿易這個話題,彭家無論是誰總會有些顧忌,擔心,甚至害怕詳談,此時楊崢張嘴就問,如何不讓彭萬裏吃驚。

“老爺子不用緊張,本官今日可不是追究什麼海上貿易的,況且彭老爺子也應該知道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以征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這個主張可是我提出來的。

彭萬裏心裏還有嘀咕,可看他語氣,想起朝廷流傳吏部侍郎舌戰群儒,終讓皇帝答應開了海禁的消息早已在江南一帶流傳,所以聽了這話兒心頭的驚訝方才退了下去,道:“不知大人有何指教?”

楊崢道:“指教不敢,我想讓老爺子幫個忙?”

彭萬裏道:“大人說笑了,彭某不過是一介商賈,哪有什麼可以幫助大人的?”

楊崢道:“有,有?眼下就有一個大忙需要彭老爺幫忙?“

彭萬裏不知楊崢打什麼主意,可又不敢不答應,猶豫了片刻道:“大人請說便是?“

楊崢點了點頭道:“範夫子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u)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的是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彭家雖做的是海上生意,可本官也知道彭老爺子慷慨解囊,鋪築途經家鄉的十全街大道中的石板、修吟嘯橋、橋亭橋,保證道路暢行,益澤萬民,可算得上儒商了,若非如此,彭老爺子也斷不會本著不賺錢的買賣,從呂宋買回糧食賣給百姓,這份仁德之心,實乃我輩好好學學?“

彭老爺麵上露出得意之色,嘴上卻道:“豈敢,豈敢!“

楊崢說了一陣,方才把話頭一轉,道:“今日找來老爺子,不為別的,隻求彭老爺子幫忙運些糧食回來?“

碰老爺眉頭微微皺了皺道:“運糧食,大人是想……?“

楊崢看彭老爺露出疑惑的神情,臉上的笑容越發如沐春風,隻是這笑容並沒有維持多久,片刻的功夫,凝固在臉上,楊大人的目光也變得沉重起來,輕輕吐了口氣,道:“想要打贏這場價格大戰,糧食才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我不得不求助彭老爺子的幫忙?”

彭萬裏看了看楊崢,沉吟了片刻道:“大人,有個問題我不知當問不當問?”

楊崢道:“彭老爺子不必客氣,有什麼問題隻管問便是,本官必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對於楊崢謙遜的態度,彭萬裏十分欣賞,點了點頭道:“大人需要糧食這個老朽理解,可據我所知,大明各地建有太倉,就是這蘇州城也有,大人何不用太倉的糧?“

楊崢輕輕一歎,太倉起源與隋唐,隋唐兩代於地方上所設立的公共儲糧備荒的糧倉。隋開皇三年長孫平被徵拜為度支尚書。他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隋文帝表彰並采納其建議。唐太宗於貞觀二年再置義倉。王公以下一般百姓畝納粟(麥、稻、粳亦可)兩升以備災年賑給,由官府管理。唐高宗永徽二年改為按戶出粟,上上戶五石,餘各有差。唐代自武則天末年起,便以義倉糧解決國家財政困難。唐玄宗以後更把義倉稅定為國家正式賦稅收入。義倉在曆史上時廢時設,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鑒於前朝經驗,與洪武元年,讓戶部尚書楊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各州縣分別於東、南、西、北設預備倉四所,於居民從集之處置倉,“官為糴穀收貯,以備賑濟,就擇本地年高篤實民人管理”。預備倉之規製,一般分為門樓或前廳與倉廒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