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子健輕輕歎了聲道:“聽大人這一番話,勝過十年書啊,隻要能賣,一切就好辦了!”
楊崢點了點頭道:“能賣固然是好,可也得把我一個度,若是蘇州二十八家一起買,後果如何,你比我更清楚……?”
尤子健道:“大人請放心,我們知道規矩,蘇州二十八家,一共有三萬多張,除了我們四家手中卷過半之外,其餘的當鋪並不多,我們會讓他們先賣出去,拖上幾日,這樣來咱們也不至於賣得太狠,引起他們的警覺?壞了大人的大事?”楊崢道:“如此最好不過了!”
幾人就著細節方麵又說了一會兒話,眼看天色差不多了,尤子健便起身拱手告辭,楊崢囑托了幾句,便讓段譽送尤子健出去,待人都走幹淨了,楊崢才收拾收拾東西,往回敢。
剛走了幾步,就聽得一個聲音道:“楊大人……?”
楊崢扭頭一看,卻見況鍾緩緩走了過來,雖說上了一天的班,可人家走路如風,一點累的意思都沒有,看得楊大人說不出的羨慕。
況鍾幾步走了上來,先是抱拳行了行禮,道:“楊大人這麼晚才走?”
楊崢拱了拱手道:“況大人不也是這麼晚麼?”
況鍾嗬嗬一笑道:“說的也是?”
楊崢看他欲言又止的樣子,道:“怎麼?況大人找我可是有事?“
況鍾麵上一熱,道:“的確有一件小事想麻煩一下大人?“
楊崢道:“況大人客氣了,你我如今同一個府衙做事,也算是彼此熟悉了,如此客氣做什麼?”
況鍾道:“大人說的是!“說完在懷中一陣摸索,摸出一張紙來,遞了過來道:”早就聽說大人才學驚豔,今日特意來請教?“
“那都是世人的吹噓,當不得真的?“楊崢謙虛了兩句,便隨手接過了他遞過來的紙張,隻看一眼,便知是怎麼回事了,是幾首《勸農詩》,要說這全農詩是自古至今,地方官的一種傳統,目的勉勵人們依據季節,重視及時耕作。古人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農業不僅關乎人民的生活,而且關乎政權的興衰成敗。有鑒於“以農為本”成為秦漢以來曆代王朝的基本國策。在宋代,為了擴大政府財源,滿足人口和城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宋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係列發展農業的措施。史載“國家每下詔書,必以勸農……”曆朝曆代詩人墨客、政宦顯要,留下的勸農詩也就應運而生了。
《多稼軒勸農詩》有曰:農事惟邦本,先農履畝東。勸耕時廑(勤)慮,敢為惜勞躬描寫了一場春雨過後,京郊大地鬱鬱蔥蔥的景象。與農事相關的,作為一個有作為的封建皇帝,雍正是很關心邦本一一農業的:“夜來新雨過,裔甸綠平鋪。克盡農桑力,方無饑凍虞。蠶筐攜織婦,麥飯飽田夫。坐對春光晚,催耕聽鳥呼”。古詩有曰:“田畯催耕二月天,野田彌望盡瑤田。陽和畢竟難埋沒,放出枝頭翠色鮮”。勸農蔚然成風,兼之儒家傳統和樸素的民本思想。西漢就有司馬遷《史記•;文帝紀》:“其於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晉代更是上級考察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首要內容。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職官誌》:“郡國及縣,農月皆隨所領戶多少為差,散吏為勸農。”西晉束皙《勸農賦》:“惟百裏之置吏,和區別有異曹;考治民之賤職,美莫當乎勸農。”宋代以後,各級地方長官均兼一地之勸農官,每春二月農作初興之時,守令出郊勸農,並須作勸農詩一首,宣示君王美意。宋•;張矩《勸農》詩曰:“善端天賦本無殊,力穡之餘好讀書。莫訝勸農因勸學,須知公相起犁鋤”。往哲代隔千年,古風猶現,此中真意,能與言乎?宋•;蘇轍《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六章有曰:“我行四方,稻麥黍稷。果蔬蒲荷,百種鹹植。糞溉耘籽,乃後有穡。爾獨何為,開口而食”。蘇東坡《勸農詩》雲:“谘爾黎漢,均為一民。給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鸚舌尚可學,化為黎母民”。表達了重農、勸農、關心農業的心情。明承宋製,加上朱元璋小農出身,對這種與民有好處的事情,自是全力支持,從洪武初年開始,地方官每年都要為百姓寫幾首《勸農詩》,這事兒對經過科上的走過來的官兒,倒也不是什麼難事,不過是幾篇應付作文而已,隻要內容上有告誡農民要重視田間耕作,精耕細作,不誤農時意思也算過了,但況鍾出身於刀筆小吏,雖能寫詩詞,但畢竟比不了那些科場上的士子,寫這樣的命題作文,多少有些心裏沒底,今日匆匆寫了幾篇,好與不好他還真看不出來,所以想找個人看看,恰好楊崢從府衙走出來,兩人正巧碰上了,況鍾也就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