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9章 五湖四海歸一望(3 / 3)

內閣則按照章程將皇帝大行的消息下發通政司,通政司立即八百裏傳郵,把訃告發布全國,這個時候禮部按照祖製製定一應喪禮了,無非是將死者裝入棺內。棺前設“幾筵”(擺有酒饌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種絲織物)、立銘旌(狀如旗幡,上書“大行皇帝梓宮”或“大行皇後某氏梓宮”字樣)。全國各地的衙門在收到消息後,就地設靈堂致祭,不必來京,而在京的文武員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婦,要連續幾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兩次,身著喪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員服素服,冠烏紗、腰係黑色犀角帶,成服後服“斬縗服”,即一種粗布做成而不緝邊的孝服),由西華門入宮到思善門(仁智殿院落的門)外哭臨。至此皇上的治喪程序算是完成了一半,而這個時候京城內的寺觀各要擊鍾三萬杵,代死的帝後“造福冥中”。京城內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分封在外地的親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於本地麵向宮闕哭臨致喪來表示哀悼。

做完了這一切就是上尊諡:大殮之後,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勸進之下擇日登極了,一悲一喜可謂是極難處理的,虧得胡瀅這等經驗豐富的老臣才能從中調度一切,若是換做旁人,未必就有如此從容了。

這一日一早,胡瀅就著手了新皇帝登基大典了,按照遺詔的規矩,老皇帝大行後,新皇帝可不守三年之禮,一切以國事為重,擇日登基了,而事情到了這兒,禮部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交給了內閣。

楊士奇本想尋群臣商議一下好寫個《勸進儀注》但轉念一想,這種戲碼早已演奏了上千年,各種套路早已深入人心,想要說的話,該說的話都能隨口說出來,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第二日一早親自磨墨揮筆,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寫好了一篇《勸進儀注》,三日後楊士奇親自率領文武百官於會極門上表勸進,楊士奇位於群臣首位,朗聲念道:“伏以三靈協佑衍曆祚以彌昌四海宅心仰聖神之繼作傳序所屬推戴均欽惟大行皇帝,仁孝儉勤、文明中正,覲光揚烈紹七十年熙洽之麻布德緩刑養億萬載和平之福幹羽化通於夷狄茨梁利普於蒸黎方垂衣,以禦穆清乃脫屣而遊霄漢龍髯已墮徒瞻戀於臣民燕翼惟勤誕敷遺於後嗣敬惟,皇太子殿下,狥齊岐嶷,恭敬溫文日就月將睿學聿隆於青幄星輝海潤貞符夙協於黃離頃聞憑幾之言惟以承祧為重固宗廟,社稷之攸賴矧謳歌獄訟之鹹歸蓋天生聖人將使必得其位且眾非元後罔克胥匡以生雖在亮陰當思繼述伏願,勉遵末命少抑哀情嗣我,列聖之丕圖,履至尊而製六合接古帝王之正統,蒞中國以綏四方,揭日月於重華,保乾坤而永泰,諭答曰覽所進箋具見卿等憂國至意顧予哀痛方切繼統之事豈忍遽聞所請不允。如此又兩日,文武百官以及軍民代表再一次來到會極門上表勸進,內容一如先前,大意是,大行皇帝,堯仁蕩蕩,舜德巍巍聽六籍理萬幾每躬親而不懈撫兆民懷四裔猶儆戒於無虞遹觀,聖治之方升詎意,天心之弗吊,升鼎湖而證道慟攀附之無從,憑玉幾而宣謨惟纂承之為重敬惟,皇太子殿下,聰明首出,仁孝性成繞電流虹夙應鬥樞之瑞,承祧主鬯久孚夷夏之心即宜出震以宅師顧乃撝謙而狥節臣等重惟神器不可以無主,天位豈容於久虛昔高宗諒暗弗言群臣鹹諫乃成王幼衝殘祚百辟來同斯聖哲之遺猷亦古今之通義伏願,殿下少抑終身之慕深惟永世之圖宅丕丕基對揚文考之光訓,作明明後率繇烈祖之舊章俾九廟之神靈憑依有在暨萬方之黎庶利賴無疆箋入,上覽畢召見閣臣入致詞出傳諭卿等為宗社至計言益諄切披覽之餘愈增哀痛豈忍遽即大位所請不允。這些客套的言辭規矩這都是“一應禮儀”中的程式,雖毫無意義,但規矩延續了千年,早已刻入了群臣的心頭,所以明知毫無用處,但無一人敢怠慢。[本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