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膺(ying):承受。爪牙:喻武將。
44、顧命:君王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漢文帝曾在此召見並谘問賈誼,後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
45、一抔(po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漢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這裏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繼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
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
48、舊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義近。
49、“同指山河”二句:語出《史記》,漢初大封功臣,誓詞雲:“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這裏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孫永享,可以指山河為誓。
50、窮城:指孤立無援的城邑。
51、昧:不分明。幾(ji):跡象。
52、貽:遺下,留下。後至之誅:意思說遲疑不響應,一定要加以懲治。語見《周禮·大司馬》,原句為“比軍眾,誅後至者。”▲
賞析
藝術價值
作為軍用文書的檄文,本篇確實達到了“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文心雕龍·檄移》)的要求。首段曆數武氏罪惡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麵臨生死存亡之秋,為興兵討武鋪墊了充足的理由,可謂“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寫敬業舉義之名正言順和兵威強盛之必勝無疑,可謂氣盛京藩,文武響應,示之以大義,動之以刑賞,更是理直氣壯,慷慨果斷。
末段針對各方先示之以大義:前四句呼籲在朝諸君,皆厚蒙國恩重托,不論宗室異姓,討逆義不容辭;接以“一抔之未幹,六尺之孤安在”詰問,激發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動之以深情。再以“凡諸爵賞,同指山河”正麵餌之以賞賜:以不察征兆,“後至之誅”懷之以刑罰。末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氣勢磅礴,充滿必勝信心,成為後世經常引用的警句。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第一句話就表明了,武則天的偽善。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中少有的毒婦,其任用酷吏、奢靡淫亂、興佛傷民,陷大唐錦繡山河於水深火熱之中,屠殺皇室宗親、功勳權貴,是一個雙手粘滿皇室和人民鮮血的屠夫、一個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駱賓王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乃反武之至文。文章從開頭就直指武則天的種種惡性,精明簡潔、鞭撻入理,將一個醜陋猥褻的毒婦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使讀者憤恨、聽者泣涕,皆哀大唐之不幸、怒武賊之淫虐。文章寫武則天淫亂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等,將其靡亂不堪的私生活及為達目的兜弄色相、出賣肉體的事實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我們的眼中出現了一個可比妓女的形象。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商紂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惑主之狐姬耳。但事實並非如此,武則天還有很大的野心,“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自掌權以來殘暴不仁,“近狎邪僻,殘害忠良”。駱賓王如實的記錄了其惡績,“殺姊屠兄,弑君鴆母”,對於其罄竹難書的罪行駱隻用了一句話形容:“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雖然僅止一句卻概括了宇宙的一切,充分的說明武則天罪惡之深以為世人所不容。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她的淫亂、她的殘暴都是為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為了這樣的終極野心武則天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大肆排除異己、任用親信、屠殺宗室、罷黜功勳,致使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一時之間先代君王所打下來的大唐帝國幾欲崩潰。
以振奮人心之語、發人深省之言,刺武氏之痛處、壯義軍之聲望。並近一步形容反武的可能性必然性,“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誇張的形容義軍的強大威猛,既振奮己方的士氣、爭取民眾的支持,又威懾敵軍、打擊武氏的氣焰。提出“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文章達到高潮,使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激情澎湃,讀到此處尚感心動,可見當時之人。這是這篇檄文最鼓動人心之出,我們可以想象當年一個個熱血男兒讀及此處,投筆從戎、舍身報國的情景,可以說此處是文章的精華,是今古檄文的典範。在體會激情之後,話鋒一轉又循循善誘說服意誌不堅定的親貴,動隻以情曉之以裏,以無法回避和駁斥的話語再次強調討武的必要,提出“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並指出“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從正反兩方麵論證,與李室江山共存亡的必要,最後提出蒼涼的提問,“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再次將文章帶入小高潮,以發人深省的方式結局。
《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筆力雄健,行文流暢,其名垂千古的文學價值向為學人所尊奉。或許其曆數武氏罪狀極具文獻價值,在最終將武氏釘於曆史的恥辱柱上功不可沒。如果將此文印證於其創作時代,又會從其文裏文外,體味出它隱涵深刻的曆史文化命題。其中尤以社會權力的形成與維係、知識分子與當權者的關係,最為令人警醒。這方麵的嚴酷,不僅構成了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的困惑,同時也與幾千年來知識階層沉重而扭曲著的命運糾纏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難解。
全篇雄文勁采,足以鼓舞鬥誌;事彰理辯,足以折服人心。李敬業的舉義,終被武則天的三十萬大軍徹底打垮了,駱賓王從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書》本傳),然而他的這篇檄文卻傳頌千古,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人文價值
《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的巨大人文價值集中體現在其篇首,即曆數武氏罪狀的部分,不僅為曆史提供了一個醜惡的統治樣本,也提示了一些曆史未解之謎。為方便敘述,將這一部分內容分句標識。其文曰:
“1、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2、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3、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4、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
5、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6、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7、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8、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9、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10、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夠了。
引文至此,已基本體現了該文的巨大價值——其可證實內容已足為世人提供一個道德敗壞的掌權者的標本;而其不可證實部分,則給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2、進一步張揚武氏的來曆。既然武氏曾為太宗所禦,高宗再以其為妃為後,顯然是高宗的不是了。當然,駱賓王的著眼點,並不在編排兩位先帝的不是,隻是著重強調武氏的尷尬出身。
3、此句費解。昔人以為此晚節是相對於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確實稱得上穢亂。但以武氏日後的荒淫習性來看,如果在高宗宮裏,有穢聞傳出亦屬情理之中。
4、此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兩帝之事,並表明其原有的皇後地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聯係到當年的皇後廢立風波,武氏的個中伎倆當是朝野皆知的。
5、6兩句回顧了武氏登上皇後之位的簡要過程及關鍵所在。確實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廢後立後一事上,表現了他絕無僅有的剛毅。其結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對之聲,也擋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
7句是5、6兩句的結果。後半句前人解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兩帝,從而陷太宗、高宗父子於獸行。確實,若武氏隻是隱事高宗,不示醜於世,縱使這種亂倫行徑為人不齒,但若隱晦行事,總較之冠冕堂皇張揚於世讓人容易咽下這口氣。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湯,非示醜於天下,這也叫無可奈何。或許前人的解釋還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賜其長子、廢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謀反罪名又顯然不為朝野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宗的此等獸行又是拜武氏所賜。
8、此句為武氏品行定論,卻並非臆斷。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為了搬倒王皇後,她不惜悶斃親生女兒;如願稱後,她又將王皇後及蕭妃斬去手足扔進酒缸溺斃;至於毒死親生的兒子太子李弘,餓死兒媳等事,更是令人發指。
10、此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證據:姐指韓國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與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運——此四人因早先對武氏母女無禮,及武氏立為皇後,升他們的官,他們毫不領情,終被武氏找罪名處死。而“君、母”二字一向無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謀害高宗的明證。但武氏的長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後,曾由高宗破例尊號為孝敬皇帝,這或可給弑君一辭提供弱證。鴆母一說,則沒有絲毫痕跡。或許是駱賓王寫作時為了與前句配對湊音節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狀足以駭人聽聞,駱賓王及其主使似沒有必要編排一條偽證,使武氏罪狀的整體真實性受到破壞。在沒有證據而隻能臆斷的情況下,筆者猜測此事可能與韓國夫人之死有關。武氏毒死其姐,或會受其母楊氏的詰難,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無解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