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YW太多,怎麼能剛強呢?”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一個人的YW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從這一章來看,人的YW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孔子不普遍地反對人們的YW,但如果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棄各種YW,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這裏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
(3)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評析】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隻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評析】
本章裏,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原文】
5·16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22年。其時,於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於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衝,而周旋於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釋】
(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諡號。
(2)久而敬之:“之”在這裏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
【評析】
孔子在這裏稱讚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這裏一方麵是對晏嬰的稱讚,另一方麵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諡號。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2)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3)山節藻棁:節,柱上的鬥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鬥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鬥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麼能算是有智慧呢?”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並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2)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齊君(5),陳子文(6)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3)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ù)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弑: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6)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得仁呢?”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於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隻是仁的一個方麵,“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釋】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諡號。
(2)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
(2)愚:這裏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寧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讚許的態度。
【原文】
5·22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2)狂簡(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誌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5)裁:裁剪,節製。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有遠大誌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製自己。”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回去,協助辦理政務。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製自己,這些還有待於他的教養。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
【注釋】
(1)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裏。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
(3)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評析】
這一章裏,孔子主要稱讚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讚,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2)醯:音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裏討了點給人家。”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並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並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裏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麼“不直”了。對於這種“不直”,孔子隻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裏采用後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麵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裏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誌。”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3)善,無施勞(4)。”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
【注釋】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誇耀。
(4)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誌向。”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誌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裏,可以看出,隻有孔子的誌向最接近於“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麵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隻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隻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裏,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裏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麵。”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麵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麵向南麵而坐。所以這裏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裏,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認為他已經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弓曰:“居敬(3)而行簡(4),以臨(5)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6)大(7)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簡:簡要,不煩瑣。
(3)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4)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5)臨:麵臨、麵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6)無乃:豈不是。
(7)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後,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
(2)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3)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4)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評析】
這裏,孔子極為稱讚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後,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1)使於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請益。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濟富。”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隻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於六鬥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於二鬥四升。
(6)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鬥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隻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隻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3),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4)乎!”
【注釋】
(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魯國任司法官的時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麼。
(4)鄰裏鄉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裏,12500家為鄉,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孔子提倡周濟貧困者,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容可以聯係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1)為之騂且角(2)。雖欲勿用(3),山川(4)棒舍諸(5)?”
【注釋】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代替,係紅毛長角,單獨飼養的。
(2)騂且角:騂: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3)用:用於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5)其舍諸:其,有“怎麼會”的意思。舍,舍棄。諸,“之於”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隻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麵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隻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餘則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釋】
(1)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2)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2),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財也達(3),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4),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遊說。8年以後,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於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2)果:果斷、決斷。
(3)達:通達、順暢。
(4)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麵,都各有其特長。孔子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在本章裏,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3)者,則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2)費: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3)複我:再來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2)牖:音yǒu,窗戶。
(3)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語氣詞,相當於“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麵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裏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
【注釋】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
【注釋】
(1)說:音yuè,同悅。
(2)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裏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遊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台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嚐至於偃(5)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
(2)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3)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5)偃:言偃,即子遊,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裏是到了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裏來。”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遊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
(2)伐:誇耀。
(3)奔:敗走。
(4)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2)而:這裏是“與”的意思。
(3)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原文】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裏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製”,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6·18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2)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隻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
6·22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音zhì,同“智”。
(2)務:從事、致力於。
(3)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麵,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麵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