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a的戰鬥機換裝計劃,自然包括李葛健所在的第五航空聯隊,他的搭檔高美羽也暫時飛赴埃及、參與到這一進度緊張的工作中。
從三代機升級到雙發重型四代機,alsa的戰機采購計劃可謂是一波三折。
在現今這個強襲機獨領、戰鬥機退居二線的時代,航空競技產業的興起給了軍用飛機廠商更廣闊的舞台,國際上的戰鬥機貿易規模也一直在平穩增長,不僅生產商賺的盆滿缽滿,就連二手戰機的交易也十分頻繁,幾乎就要形成與二手船舶、重型機械類似的一類大額商品交易流通體係。
然而和蓬勃發展的民間交易市場相比,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間的軍用戰機、尤其是隱身戰機交易卻顯得有些不瘟不火,“賣家不急於賣、買家不主動買”,幾乎成為了新世紀的戰鬥機市場常態。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一方麵,軍火商可以從航空競技這一幾乎零風險的領域賺取足夠利潤,對於向主權國家出售戰鬥機則並不熱衷,因為越是急需戰機的國家,往往也越是地區戰爭的潛在發起者、甚至直接參與者,出售武器的輿論壓力與國際製裁讓軍火商感到不劃算;另一方麵,強襲機的出現也讓很多國家感到悲觀,認為即使花天價裝備幾十、上百架先進戰鬥機,也根本無法遏阻超級大國的一波強襲機攻勢,既然花錢也買不來安全,索性就直接同周邊大國簽署一攬子安全條約當順民算了。
在這種航空領域的大背景之下。真正身陷戰爭、亟需武器裝備的國家。采購戰機的困難程度就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
對於阿拉伯國家聯盟。本身擁有裝備規模中東第一的alsa,數百架f-15、su-27係列雙發重型戰機來的都很簡單,隻要出錢找任何一家中間商,不管是什麼樣的改進型號,可以說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但是與數量龐大、交易也不受任何限製的三代戰機相比,四代隱身戰鬥機本身就是各大國的現役裝備,更受到《隱身戰機整機及技術控製協定》的嚴格管製,一般國家要采購起來就非常困難。
就在僅僅幾個月之前。阿盟還隻能夠為alsa購買到f-35“閃電”、殲-21“迅龍”這樣的中型隱身戰機,這些戰機性能也很不錯,卻和alsa一貫使用雙發重型機的不差錢傳統完全相悖;經過長期的訓練與戰鬥,飛行員們已習慣了重型機動輒幾小時、數千公裏的滯空能力,如果換裝中型隱身戰鬥機,可以說在這方麵就一點提升都沒,所以軍方一直不讚同引進中型機,這事情也就長期擱置下來。
事情一直擱置到現在,麵對兩場內戰的滔天戰火,以維係中東和平、為阿拉伯國家爭取利益的阿盟自然不能再一位綏靖。
而如果要通過武力解決中東問題。不論是麵對裝備f-35戰機的iaf、還是突然冒出一大片“鬼魂”的fsa,甚至還考慮到與宿敵ecja的正麵對峙。引進先進戰機充實alsa都是迫在眉睫。
一邊有強烈購買意願、過往記錄還相當不錯,另一邊,幾個超級大國美國、中國與蘇俄的空軍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裝備四代機的戰鬥機聯隊、殲擊機師正逐步縮編改製為規模更小的強襲機單位,生產批次較早的f-22、殲-20與迷g-44戰機也接近了費效比峰值點,繼續保留的價值不大,也有意在國際上尋找靠譜的買主。
關於《隱身戰機整機及技術控製協定》,當時幾大國代表可都在上麵簽了字,本來算是堵死了重型隱身機的出口渠道,然而這世上凡事都能變通,經過一番文件程序的官樣流程,聯合國大會很快討論並批準了另一項附加協定,允許向alsa這樣的“和平保衛者”提供先進武器,並“在聯大觀察團的監督下審慎使用”——接下來一旦談妥價錢、簽訂合同,整船的四代戰機就絡繹不停的被送往中東,其中f-22“猛禽”裝備駐埃及和沙特西部的alsa戰鬥機聯隊,沙特東部、阿聯酋和伊朗的alsa聯隊換裝迷g-44,和此前就批量出售給聯合國、充當unsa主戰武器的殲-20“威龍”一樣改寫了零出口的曆史。
關於這一批空軍主戰武器的出口,綜合考量戰備需求、買家情況和中東地區的嚴峻現實,幾大國開出的價碼都很平易近人,所有人都清楚阿盟大批量采購這些戰機也是為了救火、某種程度上說,alsa的作戰目標,和幾大國希望在中東看到的情形也頗有一些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