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偏偏又是蒯徹跳了出來,如果說先前蒯徹的謀劃是為了百姓而免災禍,可此時此刻的蒯徹,卻是急於挑動一場本應該避免的戰事。正如蒯徹看到韓信準備停止不前時對其說的話:大將軍你受漢王詔書討伐天下,雖然如今酈食其說服了齊國投降,但是漢王卻並未給您停止前進的詔書,所以,您沒有停下來的理由。況且,大將軍率數萬之眾,曆經艱險才打下趙國五十餘城,而酈食其不過嘴上說幾下,就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這難道不是在羞辱大將軍嗎?如此,平齊大功豈能被一小小豎儒拿去呢?
他嘴上說的瞧不起酈食其,可事實上當年他用奇謀助武臣收降河北諸城之時,不也和現在的酈食其一樣嗎?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好話壞話全在蒯徹的嘴上都冒出來了。而韓信呢,自然也被蒯徹給繞進去了,不管不顧的趁著齊國沒有防備之時便直下臨淄,而齊王則認為是酈食其欺騙了他,便對酈食其實行了烹刑,其後便逃走了。
然而,如果再細看此次事件的話,就能看出韓信的確是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單純。韓信隻是看到了蒯徹說的功勞上的問題,但卻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酈食其的死,不可能瞞得住天下人,而且酈食其於劉邦而言也是極為信任之人,如此,韓信為了功勞公然背叛酈食其致使其死亡,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對於劉邦的公然背叛。
那麼,韓信想不到這點,蒯徹就想不到嗎?很顯然,蒯徹可以想到,但是他偏偏就是要這樣做,為何?或許如此,就要引出蒯徹的另一個圖謀了,即,其要逼韓信造反。
假如當時韓信停止了腳步,讓酈食其拿了平齊之功,那麼韓信就真的不如酈食其嗎?事實上,韓信的功勞絕對不會被埋沒,甚至連酈食其都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夠迫降齊王,還是因為韓信的兵鋒所致,而反觀韓信的行為,卻公然讓劉邦麾下一重要謀士死去,這難道不是一種背叛嗎?別說是劉邦了,再英明大度的君主,也無法容忍這種肆意妄為的行為,故,韓信此次的冒失行動,無疑已經為其之後的悲慘結局中下了惡果。但韓信卻對此一無所知,而卻就此落入了蒯徹的謀劃之中。
蒯徹的確很聰明,他一步一步就是想讓韓信站在劉邦的對立麵上,然而,可惜的是,蒯徹在其接下來的謀劃中,失算了。
隨著韓信滅掉齊國後自立為代理齊王,而後又有著劉邦的封賜,韓信遂成為了真正的齊王。由此,韓信無論是在實力上還是在身份上都於天下局勢變得至關重要了。而正是到了此刻,蒯徹才算是真正的露出了他的意圖,即,讓韓信造反自稱一家,從而三分天下,與劉項鼎足而立,後待天下有變,則率大軍一統天下。
關於蒯通的這次謀劃,無疑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就是曆史上韓信的那個抉擇,若韓信站在劉邦這邊,項羽必輸;而若韓信站在項羽這邊,劉邦必輸;但如若韓信自立,那麼便可與劉項鼎足而立,並且也是三方勢力中最強的。
何謂國士無雙?眾所周知,但凡一聽到這四個字,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韓信,為何?不僅僅是韓信無敵的軍事才華,更在於韓信那種純粹重義的性格。
客觀的說,蒯徹對韓信說的那些話,也確實句句在理,而且言辭精妙,也能說明蒯徹能言善辯之才確實厲害。但,還是筆者說過的,蒯徹分析的那些,隻是建立在大多數諸侯的基礎上。假如蒯徹麵對的英布和彭越,自然會聽蒯徹的話,但問題就是,韓信本身就是一個軍人,他不是一名諸侯,或者是一名有著諸侯背景的軍人而已,本質上他就是漢王劉邦麾下的一員戰將,關於這點,可惜了,蒯徹終究是沒有看清楚,所以,這次蒯徹一生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關鍵的謀劃,也恰恰是其唯一一次失敗的謀劃。
但,不料蒯徹卻說了一句“狗各吠非其主”,蒯徹此人的確將謀劃之策用到了極致,處處謀劃,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如此,劉邦明白,殺蒯徹無益,若強行殺其,反而被天下之人誤以為是自己不能容人,所以,再三考慮之下,劉邦還是放了蒯徹。
後來的蒯徹輾轉之下,便加入了曹參的麾下,至此這蒯徹族人輾轉荊襄之地,幾世下來,雖然沒有了祖上的榮耀,但也是這荊襄之地的豪族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