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麼,猜謎咋又變成燈謎了呢?這裏還有個故事呢!
據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裏,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麵虎“。
那年春節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後來了兩個人,前邊那人叫李才,後邊那個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一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麵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來客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麵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麵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爺,我借點糧。“笑麵虎瞟了他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大門。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間心生一計,決定要鬥鬥這個笑麵虎。
轉眼間,春節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各家各戶街頭房前都掛上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打出一頂花燈上了街。隻見這花燈紮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麵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麵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麵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景,忙也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他認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後的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搖頭晃腦地念道: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麵虎一聽,隻氣得麵紅耳赤,怒眼圓睜,哇哇亂忠:“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麵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麵虎恨聲說:“這不是罵我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麵虎一想:可不哩!隻氣得幹瞪眼,沒啥說,轉身狼狽地溜起了。周圍的人見了,隻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後來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在。
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麵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這次大部分燈謎都是袁熙自己出的,其中有不少燈謎都是這群古代人怎麼也猜不到的,不過這也是圖一個樂嗬,最重要的是袁熙來到這個世界這麼長時間,出來春節之外,自己好像就沒有過過什麼正經的節日了。
這次唯一的遺憾就是小茴沒能在自己的身邊,這個一直陪伴自己的女人這次因為懷孕的原因,沒能來到洛陽,袁熙害怕旅途勞頓會讓小茴動了胎氣,可是袁熙卻沒有想到這是自己做的最大的錯誤決定。
不過現在袁熙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沒有做,那就是月餅,過中秋節別的都是點綴,隻有這月餅才是真正屬於中秋節專屬的物品。好在袁熙現在手中的作物不少,想要做出來月餅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可是袁熙確實有些高估手下這些廚師了,袁熙費了半天勁和他們闡述月餅的做法,可就是沒人能聽的懂。
其實這也怪不了這些廚師,本來嘛,這個年代就是以簡單的水煮為主,根本沒有這麼複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