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魔
書架一角有些陰暗,但視線亦可企及。這個一身寬大黑袍,將全身都籠罩在黑袍下的女人對於摩訶迦葉,上官二女來說出現得實在有些詭異。
震驚還沒過去,房間中響起了一陣低沉,略帶沙啞的聲音。
女人的聲音。
“花兒開,花兒落,花兒哭,花兒笑。花兒為誰開?花兒為誰落?花兒為何哭?花兒為何笑?我既非花,如何知花兒哭,花兒笑?花兒未哭,花兒未笑。”
聲音平靜,沙啞中帶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空靈意境。沒有傷感,也不存在傷感,似乎那人隻不過在闡述一個再明白淺顯的事實罷了。
摩訶迦葉瞥了一眼那個看書的女人,雖然親眼見到那女人開口,但聲音無疑就是從那女人口中發出。摩訶迦葉陷入了深思中。或許這段淺顯易懂,有些想歌詞的話語在上官二女眼中隻是感覺有趣罷了,但聽在摩訶迦葉耳中卻生出一種特殊的意味。
佛土有句從中原傳來的著名言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摩訶迦葉深以為然。這句話出自於前朝也就是曾經鼎盛一時的大唐帝國時期,當時一位名叫慧能的青年僧人。
他那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在當時的佛門引起了軒然大波,直接導致佛門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這類人信奉“先立無念為宗”的法門,而後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為基礎,創造了影響深遠的禪宗。
禪宗不求苦修,但以‘悟’為基準。
倘若悟透玄機,自可平地成佛!
且不說禪宗,昔日青年和尚慧能這句話記載在一部著名的書籍《壇經》之上。“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壇經》之上隻有這一簡短的記載,但不少禪宗門人都認為這就是禪宗的開始。
此刻,聽著女子那些話,頓時不由將它聯係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這句話上來。花兒本不會哭,花兒本不會笑,故而哭笑的也唯有人而已。
摩訶迦葉忽然撲哧一笑,她忽然感覺自己那一段認真的思考顯然有些多餘。女人早已經在言語中告訴了她花兒未哭,花兒未笑。
可又一個問題冒出了摩訶迦葉的腦海中:“為何那人說這段話呢?有意,還是無意呢???”
—————
上官香妃見過魔。魔的身份對於上官香妃來說並不算神秘。氣勢所謂的魔也就隻不過是昔日神的妻子神姬而已,而現在的上官香妃可以算魔的半個女兒。
昔日神女的靈魂被神利用神鋒、冰魄兩塊上古神石,以逆轉陰陽之法附之於她的體上。
昔日神女名白素貞,那個甘心為許仙而死,但被許仙背叛的白素貞。而這個自稱魔的女人,也就是神的妻子神姬。神姬自然不是魔本身的明白,魔本身的名字對於上官香妃來說並不算陌生,也叫白素貞。
可以說這個世間至少有兩個白素貞。
昔日神與神姬白素貞因信念問題而分開,但卻暗中將女兒起名白素貞,至於其中言意是什麼,如今已經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可以看出昔日的神一直未曾忘記神姬。
至死以如此,否則也不會將昔日神女的靈魂附於與神女非常相像的上官香妃身上。
上官香妃對於魔並不陌生,她曾見過魔,而是距離很近親眼見到。現在上官香妃還清楚記得和魔見麵的每個細節,特別是當魔掀起他那黑色鬥篷的時候,露出一張和她有九分相似的麵孔。
可此刻,望著眼前這個女人呢,聽著那熟悉的聲音,上官香妃幾乎說不出任何話來,甚至她心中生出一種疑慮:她真是神姬(魔)嗎??
上官明月和摩訶迦葉差不了多少,她沒有真正見過魔,此刻望著眼前這個可能是魔,也唯有她才是魔的女人,眼中一陣恍惚。原本似一座大山壓抑在心頭的大石頭隨著見到這個女人瞬間消失了,取而代之則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沉厚與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