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波再來這個平山村=之前取到過很多的地方,也寫過很多的隨筆,時至今日想起來還是一杯馥鬱的茶。
李波和江曉燕走在去到張大嬸家裏的路上,一邊想著自己以前還在大學裏發表過的文章。
每次看到世界各地的明信片,總有一種想拿起行李就走的衝動。看著遠方在霧裏朦朧的山一座連著一座,李波像山溝裏的孩子,開始在腦海裏描繪山那邊的景色,繁華,或者寬闊。
李波喜歡旅行,也常常幻想自己背著一個背包,拿著相機和地圖,在陌生城市繁華街頭的樣子。
李波對香港澳門有著獨特的喜愛,當然,說是偏愛也不為過。甚至辦護照的時候,想著港澳通行證,給自己未來一年一定要去一次做好了準備。李波喜歡那裏的建築,因為被外國占領過,所以那裏有著中西結合的特色,有哥特式,也有小院。李波喜歡那裏的美食,李波曾經一度搜索了那裏所有的小吃,看了所有關於那裏的小吃綜藝節目。
李波喜歡那裏的景色,想象著坐半小時輪船,看著岸上燈火通明,從香港這邊到澳門那邊,想象著現在凱旋門前眺望太平洋的感覺。李波喜歡香港澳門,李波甚至找好了地圖,標好了路線,安排好了日程。
來一場旅行吧,趁著年輕,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看想看的景。
中國有句俗語“要想留住人的心,首先要留住人的胃”。大學亦是,要想最快的留住學子的心,可以嚐試留住學子的胃。就正如陝師大一樣,雖被人戲稱“陝西吃飯大學”,可李波卻能從中感受到陝師大的飲食文化和師大人對陝師大的眷戀……
去年金秋,李波和無數懵懂學子一樣進入大學,在辦完各種手續後,饑腸轆轆的李波帶著父母第一次踏進大學的食堂。一份香噴噴的炸雞飯讓李波至今難忘,金黃的雞塊兒配上嫩綠的西芹,輕輕放在顆粒圓潤的米飯上。
那一刻,“心動”的似乎不止是李波,父親和母親在嚐完後也是讚不絕口。那一刻,李波好像“愛”上大學了,因為那份炸雞飯。它不僅僅是解決了當時的饑餓感,更是一次信任的傳遞。
就像李波一樣的四方學子,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彙聚大學,同時也是李波近18年以來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在外求學。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第一次獨立生活,意味著李波將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天天可以嚐到家的味道。
所以父母第一次送李波來大學不是怕李波在途中迷路,他們更希望的是親眼可以看到孩子的生活環境,親口嚐一下孩子以後每天吃的飯菜……這樣,以後再和李波打電話時,李波說:“媽,李波在食堂吃飯呢。”,母親的腦海不至於一片空白。
因為她真是感受過,親口嚐過食堂的飯菜,所以他的腦海會浮現她的孩子坐在餐桌前吃的津津有味的樣子,這樣她也就放心了。因為一份兒簡單的午飯,搭建起了家庭和學校的信任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