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現金這種“工作量證明”的思路,被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所引用。哈希現金之後出現的幾個著名的關於數字貨幣的提議,多數都是建立在哈希現金的基礎上的。比特幣利用了哈希現金這種工作量證明的思路,即通過稀缺性來避免雙重支付問題,才得以形成數字貨幣。
1.2.3 數字貨幣的先驅:B-money
在比特幣白皮書中,第一個被引用的參考資料就是B-money,其原創者叫戴維,在以太坊中,以太幣ETH的最小單位被命名為Wei,以示對戴維的敬意。
1998年11月,戴維提出:高效的合作需要有一個交換金錢的平台,以及確保合同執行的方法,他將他的提案稱為“B-money”,並在密碼朋克郵件列表中發布了B-money白皮書。這是一種匿名的、分布式的電子加密貨幣係統,強調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記錄。
B-money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結算架構、匿名交易、點對點網絡,在B-money中已經全部出現。B-money可以說是比特幣的主要思路來源之一,不過它隻是提出了一種理論框架,沒有真正進入應用領域。
B-money的思路是:賬本不再由一個中心機構管理,而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擁有一份該賬本的副本。每當有一筆新的交易產生,每個人都更新他們手裏的賬本。此外,這些賬本還包含公鑰,上麵附著相應的金額,但是沒有真名。這種去中心化的手段將使得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交易,同時也保證了所有用戶的隱私安全。
比如Alice和Bob兩個用戶,分別擁有公鑰“A”和公鑰“B”,以及相對應的私鑰。在所有用戶共同維護的賬本中,他們的公鑰上都有B-money貨幣,假設兩人分別有1元錢。如果Alice需要向Bob支付1塊錢,Bob把他的公鑰B發送給Alice,於是Alice通過信息的形式創建一個交易:從A發送1塊錢到B。然後Alice的公鑰A相應的私鑰在這條信息上簽名,然後把這條信息及簽名發送給所有B-money用戶。這條簽了名的信息向所有B-money用戶證明,公鑰A的主人想要將1塊錢發送給公鑰B。因此每個人都會更新他們的賬本,於是A的餘額為0,而B的餘額為2,而大家都不會知道Alice和Bob的真實身份。
但這個B-money提案並不能解決雙重花費的問題。Alice可以將1塊錢發送給Bob,同時可能還會發送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雙花問題。
於是戴維在同一篇提案中提出了第二個B-money解決方案。
戴維提出的新版本的方案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賬本,係統中有兩類用戶——普通用戶和驗證用戶,隻有驗證用戶才能對B-money的賬本進行管理。要驗證交易是否真的執行了,普通用戶需要通過隨機選出的驗證者進行驗證。這和今天的權益證明係統很類似。
哈希現金這種“工作量證明”的思路,被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所引用。哈希現金之後出現的幾個著名的關於數字貨幣的提議,多數都是建立在哈希現金的基礎上的。比特幣利用了哈希現金這種工作量證明的思路,即通過稀缺性來避免雙重支付問題,才得以形成數字貨幣。
1.2.3 數字貨幣的先驅:B-money
在比特幣白皮書中,第一個被引用的參考資料就是B-money,其原創者叫戴維,在以太坊中,以太幣ETH的最小單位被命名為Wei,以示對戴維的敬意。
1998年11月,戴維提出:高效的合作需要有一個交換金錢的平台,以及確保合同執行的方法,他將他的提案稱為“B-money”,並在密碼朋克郵件列表中發布了B-money白皮書。這是一種匿名的、分布式的電子加密貨幣係統,強調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記錄。
B-money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結算架構、匿名交易、點對點網絡,在B-money中已經全部出現。B-money可以說是比特幣的主要思路來源之一,不過它隻是提出了一種理論框架,沒有真正進入應用領域。
B-money的思路是:賬本不再由一個中心機構管理,而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擁有一份該賬本的副本。每當有一筆新的交易產生,每個人都更新他們手裏的賬本。此外,這些賬本還包含公鑰,上麵附著相應的金額,但是沒有真名。這種去中心化的手段將使得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交易,同時也保證了所有用戶的隱私安全。
比如Alice和Bob兩個用戶,分別擁有公鑰“A”和公鑰“B”,以及相對應的私鑰。在所有用戶共同維護的賬本中,他們的公鑰上都有B-money貨幣,假設兩人分別有1元錢。如果Alice需要向Bob支付1塊錢,Bob把他的公鑰B發送給Alice,於是Alice通過信息的形式創建一個交易:從A發送1塊錢到B。然後Alice的公鑰A相應的私鑰在這條信息上簽名,然後把這條信息及簽名發送給所有B-money用戶。這條簽了名的信息向所有B-money用戶證明,公鑰A的主人想要將1塊錢發送給公鑰B。因此每個人都會更新他們的賬本,於是A的餘額為0,而B的餘額為2,而大家都不會知道Alice和Bob的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