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秋雨好多愁(2 / 2)

距離鄉試的開始還有一個多月,原本計劃在路上待滿一個月的,隻是種種原因,隻待了十幾天。

時間同白駒過隙,轉眼到了七月下,還有不到半個月,便該秋闈了。

各府的士子紛紛湧入金陵,金陵的客棧旅店,紛紛漲價幾倍,卻仍然無論遠近貴賤,一概爆滿。就這樣,還有很多考生要借宿在民居內,當然價錢隻貴不賤。

這個時候走在大街上,滿眼都是戴著方巾,穿著直裰的讀書人,要是不會說官話,話裏不帶著‘之乎者也’,你都不好意思開口說話。一時間滿城拽文,酸氣熏天,吃餃子都不用沾醋。

這個時候一般都會舉行文會,而且規模自然不會小了,這時候會有一些曾經取得極高名次的老前輩,在巡撫或是提學的邀請下,來登台授課。

當然這不是講什麼微言大義的時候,這種文會實際上是那些過來人,向考生傳授經驗的場所。

從該如何準備趕考,到應試時候的心得經驗,都是深受考生歡迎的話題。

關於考試內容的討論,自然是文會的重中之重。相比較童聲試和歲考、科考,鄉試的試題量和考試科目都大有拓展,許多第一次參加鄉試的考 生,往往不能適應其考試強度,身心崩潰,自此神神叨叨,終身再無考中的希望。

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對考試的科目與形式充分了解,並且做好完全的準備。其考試持續九天,共分三場,每場三天。其中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字三百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許各減一道,但是之後也別想有個好的名次。

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誥、表、內、科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減二道。

很顯然,第一場四書五經,是為了測試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熟悉以及認識程度。第二場是為了考察考生判斷是非,撰寫各種公文行政的能力。第三場,是為了考察生員們在古今政事方麵的見識。

這一套考試內容及規定,從洪武十七年開科,便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考官能嚴格對待三場的試卷,全麵考察生員,無疑選拔出的舉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的行政人才。為了避免選出徒具文采之徒,太祖皇帝還將唐宋都十分重視的‘試貼詩’取消,明確規定隻能靠應用文,不考詩詞歌賦,可見太祖皇帝和劉伯溫製定科舉細則的時候,確實是想為國家選出真正的實用之才。

如果您覺得《溫水煮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2/1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