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錯的,是這個世界(1 / 2)

在新華夏成立時期,風雨飄搖。

由於戰亂等眾多因素,規模性偷渡香港的潮流,便已出現。

這,隻是之後大規模偷渡香港風潮的預演。

從1950年代開始,因為饑荒原因,亦或是經濟原因。

大陸民間,掀起了一場偷渡香港的奔湧潮流,後世稱之為逃港。

至今,廣州還有不少年長者記得,珠江作為泳場的盛況。

成百上千的年輕市民,在碧波如洗的藍天下,徜徉在江水中。

他們的口中,喊著分外響亮的口號,伸展身軀,強身健體。

其真正目的、真實意圖,大家都心照不宣。

為了隨時可能發生的遠行,偷渡邊防線,逃亡香港。

在陸子鳴所在的寶A縣,機關單位的主要任務,一度是監視“三偷”。

偷聽敵台、偷竊集體財產、偷渡出境。

有的農民借口去拉屎,然後就劃著一條小船唱著歌,使出了生產隊驢的力量,偷渡到香港去了。

留下背後生產隊幹部心疼的破口大罵,不是心疼人,而是心疼船。

在這時的偷渡方式,分為走路、泅渡、坐船3種,按路線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

彼時,偷渡客為了偷渡到香港,也算是拚了命。

有人準備充分,物資較好。

就抱著汽車輪胎、救生圈、塑料泡沫等,下海遊過深圳灣,到達香港。

也有人,將避孕套吹起來掛在脖子上,用乒乓球拍當漿,然後一直遊,是生是死,很難說。

從水路偷渡逃港,被人稱作“督卒”,借用下象棋術語,取其“有去無回”之義。

從陸上偷渡,是中線,即在梧桐山、沙頭角一帶,翻越鐵絲網,到達香港。

被人戲稱為“撲網”。

很多人都知道粵語撲街,是橫屍街頭的意思。

撲網的惡意和危險性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原本這種網就很難翻過去,後來,鐵絲網還裝上了先進的感應裝置,一觸網就會被發現。

探照燈、哨崗和警犬的組合,是致命的危險。

由香港知名影星,呂良偉和肥貓鄭則仕飾演的電影,《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

電影中開頭的那一幕,描繪的,正是偷渡者撲網的場景。

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臨行前,往往會到動物園收買飼養員,找一些老虎的糞便。

一邊走一邊撒,警犬聞了糞便的氣味,以為有虎,就不敢追了。

有人為防止被邊防軍看到,將西瓜挖空,瓜皮套在頭上,隻把眼睛露出來。

相比於前兩種,最後一種,坐船,看似安全很多。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用來偷渡的都是木製小船,也安全不到哪裏去,一道浪頭就能打翻。

更重要的是,昂貴的船費,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

這時的人們,為了逃港前往香港,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逃港,可看成是一場人生上的豪賭。

其中一些人,確實在香港闖出了一些名頭,成為了名利雙收的巨頭大亨。

但更多的人,不是死在了逃港途中。

就是在香港,這個階級兩極分化嚴重,“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的社會中。

依舊處於社會的底層,甚至更底層,度過了艱難坎坷的一生。

拿命賭明天,絕大多數人,注定是失敗者。

逃港這股浪潮,說不清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