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再無懸念,無論你服不服,李易的學識得到了認可,其獨特的觀點有些是人所知不敢說,有些是引人深思的。
總體來說,觀點相當的獨特,應該說是希望道門回歸正朔的言論,站在整個道門頂層高度,處處維護道門正統地位,讓諸位高真不想去反駁。
無論是再怎樣去變,再怎樣去折騰,道門的高真無不想振興道統,哪怕是茅山勾結王欽若利用皇室,那也是要讓道門壓過儒家,畢竟茅山也是道門的分支。
當然,在李易的理解裏,道儒法三家是漢家文明的柱石,屬於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相互扶持的關係。道應天,儒應人,法應變,正所謂合於天倫,極於人倫,通於權變,三家同源一體,缺一不可。
不得不說,這場不能稱之為辯論的論道,在臨安道門各大道統引起小範圍轟動,認真對待的是某些真正的道門高真,他們敏銳地發覺,李易的言論相當有操縱性,哪怕是某些地方太激進,能夠利用的恰當,未嚐不能讓道門得利,哪怕能夠擺脫目前尷尬局麵也好。
道門得到朝廷的支持不假,可那又哪門子鳥用?民間基礎不如佛門,生意被爭奪了大半,幹生氣也沒有辦法,除了佛門底層生存力強,就是道門力量太分散了。
至於朝廷高層用道門,那也不過是花瓶而已,用於裝點門麵罷了,並沒有讓他們幹預國事的權利,當年的林靈素等人,早就引起了士大夫的警惕,甚至說防範或某種程度上的壓製也不為過。
當然,掌握實際權柄的儒家士人,也不會讓道門人士有發言權,朝廷是祭祀昊天上帝不假,卻跟你道門沒有半點毛關係,都在祀部手裏掌握著。
祀部管理的又不是道門個道統,還有佛門、大食法等等道統,大家一起分吃有限的果果。
道門有人算計,儒家那是無動於衷,真正起了波瀾的是佛門,李易在大庭廣眾下,幾次拿佛門說事,甚至言語有所鄙夷,被某些有心人傳出去,自然引起了某些僧人的惱怒。
李易並不知道這些,更不會在意這些破事嗎,他得到了掌院的召見,還是在神宵殿的正式場合,享受到特別的待遇,目的逐漸地達到了。
當曲道人心有不甘地退下,大殿內隻剩下掌院、侍道童子和他,場麵有些沉悶,好在掌院打破了沉寂。
“不曾想到,真虛觀竟然出了傑出弟子,卻不知你師承哪位高真?”
李易是念頭百轉,出名的真修就那幾位,這可不是能胡說的,搞不好就會露陷,倉促間低聲道:“貧道雖是真傳,卻並無師承,隻是受到一位到家隱者指點。”
“哦,世外高人?”掌院疑惑地道,口吻顯然是不能盡信,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過,他還是注意到李易的口氣,說道家而非道門,可見其態度。
“正是,這位高真雲遊四海,見真虛觀破敗,貧道疾苦不堪,駐留幾日論道教授,貧道恍若撥雲見日。”反正是虛無縹緲的鳥事,李易也不管掌院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也沒有辦法去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