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無題(1 / 2)

南霽雲笑而不語,在他看來李易必然維護道家,這小子雖說有點拽,卻還有真才實學的。李易見南霽雲不言不語,要換成大明和尚在場理論,他必然強行要對方出言,現在不得不說委婉地道:“學士,老莊治理天下的核心無為,想必學士是知道的。”

南霽雲點了點頭,是個讀書人都知道,連市井小民也心知肚明,他們的理解無外乎小國寡民。“學士,孔孟向往大同,說三代之治,老莊同樣向往大同,說聖人之治,何謂大同?能否人人吃上膏粱。人人坐上馬車,人人心想事成?”李易對儒家的大同相當不認可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老子說大同,不過是順應天道,萬物盡物盡所用,一切都遵循自然規律生生息息,兩者是有區別的。

很顯然,儒家以人為中心,道家以天為中心。似乎,儒家向往的大同更加美妙!事實真是這樣嗎?他不能苟同,至少他沒看到現實的存在。

打個比方,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其中就有生病住院,那高度發達的後世來說,大家都想去協和醫院,都不想去鄉鎮衛生院,怎麼辦?隻有一個協和,你光是排隊預定門診,估計不是病自己好了,就是被耽誤了。

再打個比方,人人都想出門方便,現在的高頭大馬或豪華馬車,後世的寶馬奔馳蘭博基尼,對照破驢車、自行車、電動車,傻子都明白怎樣選擇,還用再說。

關鍵就在這裏,社會本身就存在三六九等,誰願意選差?不要寄希望於人的品德高尚,總有人品不好的人,一粒老鼠屎能壞一鍋粥,怎麼辦?隻能麵對現實。

現實是什麼?那就是天道,天道循環下萬物各司其責,共同生存發展。這話,南霽雲還真不好回答,隻得說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三代大德,上古畫地為牢,民不敢違。”

“學士,要怎樣養?一天三餐還是兩餐?是糟糠還是酒肉?是人人均等還是三六九等?”李易逐漸進入狀態,知道學問爭論,南霽雲並不會心生芥蒂,又道:“畫地為牢,民不敢違,難道學士忘了貧道方才說的,私天下時代,諸侯競相賄賂平民,不施善政民眾離散,總比畫地為牢來的實在。”

“禮崩樂壞,還看今朝,所以才有曆代先賢前撲後擁。”南霽雲也是熟讀史書,越是高層越知道真相,有些事情李易說的很對,相對民眾而言,先秦時代是奔放的,除了經濟方麵不得已賣身為奴,其他都是絕不受限製的,甚至貴族還要維護平民。

大宋開國是奔放的,生民的自主性也很高,卻依然不能比先秦,就不要說上古了,相比上古畫地為牢的典故,他實在不想再深究了,連他自己也不太敢相信。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