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踏青(1 / 2)

李易到了清波門和劉斐、李慕白碰頭,卻不見賈似道,就說劉斐在元旦回了建康,十五就匆匆回來,端午卻沒有回去,選擇在臨安府度過。

他們見麵倒是很普通,相互間嬉笑見禮,卻沒有多問賈似道沒來的理由,他們乘坐馬車向城外前進。劉斐來臨安不短時間了,自然要高調行事,有時候低調的確是錯誤。

忽然,剛才大好的天氣,來了片烏黑的雲彩,竟然下起了冉冉細雨,驅散春日的寒氣,他們恰當好處全部承受。

“怎麼回事,剛才還好好地天,怎麼說下就下。”劉斐仰望蒼天無奈地道。

“天有不測風雲,嗬嗬。”李慕白嗬嗬地笑道。

“懶人出工,不是下雨就是刮風。”李易頗為自嘲地道,至於說的哪位,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還好雲過的很快,不到片刻就雨後天晴,大日光芒灑向大地,為人間帶來了無邊的春意。

西子湖畔邊的柳樹綻出淡黃色的嫩芽,路上行人紛紛。小路青翠碧綠,原野上嫩草如茵,楊柳飄垂著千萬條黃金的柳絲,一片繁花似錦的世界。

人們祭之以禮,為已逝的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敬意,一年年輪回、一代代傳承,構成了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國家與文明的曆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曆史將是蒼白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曆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人們的身份清晰而神聖,是道德的信仰。

李易和劉斐、李慕白都是外鄉人,自然不可能去清掃祖先墓地,除了一路踏青,就是到了棲霞嶺的南麓嶽王墓地祭拜,自然少不了致祭和掛紙錢。

嶽飛被害由獄卒隗順背負遺體逃出臨安城,至九曲叢祠葬之於北山。紹興三十二年,孝宗皇帝以禮改葬嶽飛遺體於棲霞嶺南麓,嘉定十四年,西子湖北山的智果觀音院改為褒忠衍福禪寺,用以表彰嶽飛的功業,曆年清明祭祀不斷。

清明時節掃墓幹洗生老死葬,民間尤為看重,當次收複三京兵敗,眼看北方戰雲密布,大家紛紛想起嶽飛的壯誌,無論是平民還是士大夫,在掃完自家的祖墳後多來祭奠。

當然,給嶽武穆上香掃墓並無特別規矩,可惜並無銅像可供人們唾罵。

雖然,李易是在廣都小門小戶,卻也是曾經在道觀立長大的,對傳統禮儀並不陌生,拜祭的禮數一絲不苟,聽著人們高升傳頌嶽武穆的豐功偉業,歎息北伐的失敗。大人們帶著孩子紛紛說當年的壯麗詩篇,讓孩子們記住這份恥辱。

嶽飛墓地地勢平坦,前麵又有褒忠衍福禪寺,倒是拜祭踏青的好去處。凡是行過肅穆的儀式之後,人們都放鬆心情遊玩,盡情享受明媚的春光,到處是玩耍的孩童,折柳、插柳,個個帶著柳枝編織的花環。

當然,插柳可不是隨意玩笑的事情,連程頤也不滿少年天子折柳,認為是有傷天和,怎能在萬物複蘇的春季,大肆折斷柳樹枝條呢!裏麵還是有說法的。

上元、中元、下元三大鬼節,清明實際也能算得上,那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這是佛門大興的的結果,認為柳可以卻鬼,被稱為鬼怖木,觀自在大士也用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反倒是道門的桃木用的少了。人們還帶了寒食出來食用,也是,前一天就是寒食節,大家也不在乎多吃一天的寒食,再說出門踏青聚餐也不能生火,製作好精美的糕點恰當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