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非常莊重的場合和儀式,皇帝和兩府重臣都要穿上正式的冕服,一言一行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不容有半點馬虎不周。但是,有宋一代,非正朔朝臣見君無需跪拜,這也算是大宋人情味妙處,較為人性化,更見士人地位之高,正應了與天子共治天下的話,這裏就不做多說了。
“卿家平身,聞卿言論,比策論有過而無不及,今日一見,又是儀表堂堂。”天子趙昀開了金口,態度十分的溫和。
盡管,天子有溫言勉勵的慣例,但李慕白不過是進士及第,竟被天子褒獎如斯,其寓意可謂深遠。
雖然,在場的大臣個個臉色平靜,但哪又一個不是久經宦海的老世故,怎能聽不出來天子話中,所蘊含的另一層意思。人人心道趙昀如何知李慕白,聽話中口氣,殿試後趙昀還聽到李慕白言論,前後連貫不上,又有些耐人尋味人們的心思,頓時擴展了最大的想象空間。
喬行簡眯眼打量李慕白慢慢回憶,此人的策論對邊地有獨特見解,判卷諸公幾乎無人指責其策試言論,所以殿試糊名裁決,得到他們的一致認可判了個及第,要不是有些觀點太過激進,或者是文采不如前麵幾位,估計要三鼎甲才行。
然而,李慕白並非知名士子,更非一鳴驚人之輩,緣何能上達天聽,難道?他似乎有所悟,慢慢環顧在場重臣,麵色凝重,看來大家都在揣測其中緣故。
李慕白激動地心情,已經稍稍平穩,再入殿時又看到左班的餘天賜、鄭性之等人,竟然還有南霽雲在側。
“卿家的邊策論,頗有獨到見解,朕觀後頗有感觸,昨日又聞請戰和論,特此破例召見,果然是俊傑之士。”
俊傑之士?李慕白一陣赫然,人長的倒也算是小帥吧!至少不會扔到人群中看不到。至於俊傑之士,還是免談為好,他肚裏那點貨當然有自知之明的,就別拿出來晾了,那都是人家李易的東西,他不過是拿過來用用,談不上獨到見解。
當日殿試,便是例行策邊論,就當今國事邊事闡述觀點,忽然想到平素和李易談論天下事,重點就是天下局勢和邊務,李易對南北事有著讓他深歎的見解,有些是不盡相同卻又不能不承認見解獨特。
尤其是李易曾經說過,正當朝廷收複三京失敗,這場戰爭又是有爭議的,處處透著古怪,趙官家很可能心有不甘,策論有可能是邊事,要是能切中趙官家心思,你不想有高位也不行。
按照李易的意思就像是材料的那樣,寫的再好不融入領導觀點,那就是非常失敗的空洞文章,隻要框架打好了融入領導意圖,隻要文字水平過得去,你也會得到賞識。
所以,他大膽地嚐試李易的思路,以三京為接入點,談論君臣相合的重要性,隱晦地指出收複三京絕對正確,錯就錯在邊臣誤國,致使三軍誤國,天子蒙受巨大冤屈。
其實,當時李易的最核心心思,他並未完全把握。
按照李易的想法,認定剛剛主政,血氣方剛的趙官家,雖有失利漸漸趨向於平穩,以至於矯枉過正,卻仍有不甘心,兩府大臣也不是善茬,無論是鄭清之還是喬行簡,絕非主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