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與士大夫論道(1 / 2)

“卿家對佛老有些偏見?”既然某方麵的窺視欲滿足,另方麵的好奇升起,聯想到李易對佛門的苛刻,趙昀是相當有探討興趣的。

“陛下,貧道並非偏見,而是撥亂反正。”李易回憶後世對這位天子的評價,似乎是推崇道門,可惜受到整個政治氛圍影響,儒門掌控朝廷對道門表尊實抑。

“這倒是有趣。”趙昀可不容易糊弄,笑眯眯看著李易,既然是說學問,那就沒有嚴肅氣氛。

“昌黎先生的諫迎佛骨表”李易並沒有多言,隻是把前唐大儒韓愈抬出來,意思表達非常明確。

鄭性之、餘天賜眼皮子一跳,這篇上表明確指出,佛不過是蠻夷浮屠,皇帝佞佛就會像梁武帝那樣不得好死,不應該把佛門捧上去,相反要限製其發展。

幹係到大儒韓愈,他們可不好說話,總不能說儒家先賢說的不對。相反,他們是推崇佛門不假,卻大多是利用統治天下,對韓愈的錚錚風骨相當佩服。

不過,餘天賜還是覺得李易太孟浪,區區小道士就在天子麵前侃侃而談,還引用孔門大儒的典故,實在有些投機取巧,當下慢吞吞地道:“佛門能大興,總歸有他的道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佛法也可解釋道德經。”

喬行簡設了個套套,還是流傳的佛道源流爭辯,李易翻個白眼,壓根就不進圈套,正色道:“道德經乃聖人之作,豈能用沙門浮屠來比,要說能想通的話,儒門倒是可以。”

鄭性之嘴角上翹,他是和南霽雲經常接觸,對李易的觀點也有所了解,這小子肯定是要坑人了,貌似喬行簡還不錯。

喬行簡是抬舉佛門不假,卻僅僅是利用而已,本質上說他是程朱一脈的大儒,非常反感道門說孔子求道的典故,很不悅地道:“相互印證也是尋常。”

李易自然明白喬行簡意圖,分明把儒門分離出來,撇清和道門的關係,自然不能讓其得逞,沉聲道:“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這話,喬行簡和鄭性之都能聽明白,李易在說上古三代沒有文字,大道流行世風很好,春秋時代就亂套了,周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互相征伐不休赤裸裸第,弱肉強食,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希望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建立“大同世界”,經過不斷地發展儒家橫空出世。這就是說,大道被人們拋棄,天下就亂套了,隻能用仁義來約束世人,聰明人越來越多,各種大奸大偽的人也出現。無論怎樣去說,老子當先提出的仁義,還引出了儒家傳承的核心理念,這是儒門子弟不能回避的。

“何為大道?”

“大道是變化無方、潤物無聲的,不著痕跡間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這就是大道。”

“儒能尚賢。”餘天賜見趙昀有了興趣,急忙插話打亂對話,笑話,官家本來就對道門感興趣,要真被你蠱惑了,那還不知能做出怎樣事,李易這個人太鋒芒畢露了。

李易明白餘天賜點出的是儒家經典,似乎和老莊相悖,卻被曆代統治者推崇,選用賢德嘛!哪個君王不熱心?至少在丹青史冊上能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