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趕赴軍中(1 / 2)

李易對鄭清之不以為意,不過是空談的老儒,引入汪世顯有弊端不假,能夠善加利用絕對利大於弊,他客氣卻不滿地道:“製閫乃朝廷西垂大帥,自能看出輕重,當此危急之際,誰能爭取到汪世顯,誰便可有銳卒三萬,隴右諸蕃必然望風歸順。”

想到自己去年路過鞏州,就傳聞汪世顯和蒙古軍議和,到了現在還不見真正投效,說明人家依舊在遲疑,要是朝廷能體現出誠意,事情未嚐沒有變化,或許真是最後的機會。

趙彥呐可笑不已,搖頭道:“可惜朝廷不許開關接納。”他是曾經拒絕北上的,李易的到來讓他感覺天子的疑心,就更不能率意行事了。

李易並不以為意,前怕狼後怕虎,能有何作為?當即冷笑道:“開關接納?關口馬上便被虜人叩開,我料不錯,製閫再無決然,恐怕叩關之人,便是汪世顯無疑。”

“所言有理,卻無可奈何。”趙彥呐何嚐不知其中利害,雖鄭清之評價他不堪大用,卻也算久經軍旅,這點見識還是有的。

“常聞開僖年間,蜀川危機,製閫振臂一呼,手刃叛逆,一時為蜀川俊秀之楷模,在下亦是敬仰萬分。”李易語氣激情,道:“今軍情緊急,製閫兵力本就處於劣勢,萬一虜人捷足先登,後果不堪設想。”

“我輩中人,應以家國為大,個人進退算的了什麼。製閫應當機立斷,不管朝廷可否,開關迎接汪世顯,先斬後奏。”李易作了最後的努力。

“在下曾得官家召見,拒納汪世顯多在隴右奉金正朔,搖擺不定並非官家本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需製閫決然獨斷,以誠心待之,隴右諸蕃敢不效力?”

趙彥呐大驚,李易給他的震撼委實不小,作為邊臣竟不顧朝廷,接納數萬金軍遺兵,膽量之大令他咂舌。

“製閫若采納,在下願赴鞏昌。”李易一臉堅毅。

“茲事體大,斷不可率意行事。”趙彥呐還是拒絕了。

李易大為失望,對趙彥呐不再抱任何希望,決然告退而出,道:“聽聞曹太尉治軍有方,在下想去看看。”此時,他心急如焚,趙彥呐作為四川五路最高率臣,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他雖身為幹辦,連開關接納權力也沒有,再好的謀劃也無濟於事,失望之下隻能寄希望於曹友聞。

曹友聞乃寶慶二年進士出身,在天水軍保衛戰中,顯示出卓越的才能,不顧武人身份低微,毅然右轉為武職,開創州學教授從容之例,可謂宋開國第一例,其心令人敬佩。

“既然你要去,那也無妨。”趙彥呐知道李易不甘心,有些話卻不能拿到明麵上說,既然你身負趙官家的秘密使命,索性就順水推舟,要能說服曹友聞開關,得了便宜自己能分好處,壞了事那就不要管我心狠手辣了。

李易不以為異地笑了,既然來到利州路的前線,不去看看大名鼎鼎的曹友聞,不望前方轉悠豈不是可惜!

不過,當他來到了軍前,兩處都轉運使司招牌,意外地不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