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女真每戰幾乎潰不成軍,在虜人進攻極限點之前,放棄抵抗轉而求和,屢屢失去戰機,被虜人抓住休養生息機會。三峰山之戰,拖累僅四萬騎,女真人馬步軍十五萬,孰強孰弱一眼便知,可惜女真將帥意見不一,相互不服,以至於戰機稍縱即逝,先是失去扼殺蒙古馬隊迂回大好時機,後又被其牽著鼻子走,最終兵潰山外。金亡、當真可惜,不亡、事無天理。”
曹友聞若有所思,慎重地道:“別的不說,若公事率十五萬精銳,如何與虜人決戰?”
李易翻個白眼,你還真敢想啊!能統率十萬大軍就是了不起的存在,十五萬人放在尋常人手裏,還不如兩三萬人順手,當下說道:“設想虜人衝出山區,進入腹地平原,我將傳檄各州堅壁清野,以兩萬馬軍為機動,監視虜人動向,三萬步軍回師汴梁,十萬步軍距馬軍一二日路程,展開扇形不斷擠壓虜人活動空間,將其限定在狹小空間,變被動為主動,伺機給予其全殲。”
“即便在三峰山,金軍尚有一線生機,虜人圍三厥一,用心險惡。其實,當時完全可就勢,步軍列陣死守,馬軍先出,然後纏住正麵之敵,可一戰定乾坤。”
“可惜天下無此精兵。”曹友聞一歎,這些都是兵家常識,他又豈能不明白,隻是說起容易做起難啊!
李易點了點頭,饑寒交迫之下忽有生機,無人能壓抑求生欲望,絕地反擊幾乎不可能,能夠收攏敗兵就算不錯了。
“今闊端大軍號稱五十萬,我看也有十萬之眾,我軍初戰不利,以公事見識,當如何?”曹友聞目光炯炯,從李易的談吐中能看出來,這廝對兵家並不陌生。
李易知曹友聞試他深淺,當下不動聲色地低聲道:“可惜邊帥棋錯一著,朝廷失算一記。”
“公事請講。”曹友聞大感興趣,隱隱察覺有所指。
“蜀川以三關為門戶、五州為藩籬,扼守各處要點,正所謂虛內守外,這是當年諸葛武穆采取的方略,才能擋住曹魏虎狼之勢,前蜀帥以區區困頓借口放棄五州,造成敵我共有山川險峻局麵,無異於薑維斂兵漢中自取滅亡之道。”
“鞏昌汪世顯擁兵三萬,四次請內附,卻不為朝廷所納。我料不錯,闊端大軍已開始向鞏昌調動。不久,汪世顯精銳盡為虜人所有。”李易說的不鹹不淡,卻極為犀利。
三家分漢,蜀漢最為弱小,主流史學家說蜀漢之所以喪失爭霸中原資本,是先主意氣用事,用舉國力量伐江右導致。其實,劉備舉兵不過四五萬人,用的還是益州本土的班底,應該說是做個姿態,順便削弱益州本土士族的力量,就算失敗了也並沒有傷筋動骨,就不要說喪失爭霸資本了,諸葛亮北伐還能動用十萬人。
原因,就是人口少,養兵負擔太重,再加上曹操撤離漢中把人口都遷走了,幾十年都恢複不過來。麵對嚴峻的形勢,諸葛亮出了主動進攻爭取生存,防禦方麵隻能依靠分散守禦要點,利用漢中周邊的山地險峻,步步攔截魏軍,就算對方能抵達漢中郡城下,沒有攻占外圍哪些要點,你的糧草也處處受到打擊,沒有糧食的結局隻能是全軍覆沒,這就維係了漢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