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他的直刀鋒利,包鋼百煉刀神身,便是冷鍛甲也防禦不住,蒙古、色目騎兵的皮甲、鎖子甲更不堪一擊。
可惜,刀鋒再利、勇氣再嘉,威力也是有限度的,隨著蒙古漢軍部隊不斷逼近,他們全軍覆沒的命運漸漸逼近。
遠處,王資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蒙古軍藩漢馬隊迫近,不斷對疊陣進行打擊,他們用強有力的弓箭,不間斷遊動射擊,為步軍爭取時間。
宋軍雖有拒馬,又有全覆蓋的弓弩,但疊陣戰術早被別人掌握,部分騎兵下馬在側翼對小陣進攻,此種戰法是金軍所創,專門牽製疊陣運動。
蒙古軍弓箭銳利,宋軍也有傷亡,王資不得不下令兩翼馬隊出戰,開始對蒙古軍壓製,掩護疊陣中撤下傷員,並對戰位進行補充預備兵力,維持疊陣的堅固。
仗打的非常艱苦,好不容易補充完兵力,馬隊撤了下去,疊陣再次發揮效能。神臂弓的威力是恐怖的,每次發射,都會要了許多人性命。蒙古軍卻不依不饒,全然不顧傷亡。
“再打下去,恐怕支撐不住。”王資有些後悔,不該聽李易之言,把主力部隊打出來野戰。如果兵力集中在隘口,死守關防城牆,傷亡會小的多。
如今,說什麼都晚了,退是退不回去了,隻能拚死血戰,寄希望於李易判斷,援軍能速速到達。
好在疊陣針對於敵強我弱,置死地而後生創立,雖有弱點,卻堅固如斯。
數千宋軍背對關防,不用擔憂蒙古騎兵後方迂回,隻需上下一心,死戰到底,憑借萬人,絕無破陣可能。
是因,疊陣人數並不多,以拒馬阻攔馬軍迫近,以弓弩遠近射殺敵人,卻最怕敵人以小隊馬軍兩翼迂回,從陣後下馬搶戰,所以列成疊陣是以魚離陣法,排列成好幾個獨立的疊陣,相互間掩護彼此的左右翼和後方,卻也並非萬全之策,是戰術陣法就有弱點,戰場上隻能揚長避短,堅持到最後一刻才能奪取勝利,應該說疊陣出自蜀川吳家兄弟。
當年,金主完顏亮南侵,蜀川大帥吳璘防禦西線,為了爭取主動解救原州,派部將姚仲率兩萬人三路增援。
金軍大帥完顏璋也不是易於之輩,他準確地判斷形勢,分兵進行截殺,雙方在原州城西麥子原發生遭遇戰。
也挺有趣的事情,此時的金軍早就不複當年,其中混雜了大量的步軍,隻是馬軍比例依然很重。姚仲按照常例立六陣選鋒、踏白軍為頭陣,主力六千餘人列四陣,統製官姚誌擔任後衛,大量輜重則位於各陣之間,應該是穩妥策略。
他們以大牌、拒馬在外,弓弩手在內,又有勇士彙集拒馬空隙間,防止金軍騎兵穿越過來。
完顏璋采取最新的戰術,那就是以馬軍迂回側翼,再齊齊下馬步戰,踏白軍、選鋒軍首先支撐不住,不得不退出戰場,結果是很顯然的,金軍乘勝發動猛攻。
反觀宋軍失去了整體性,又缺少騎兵掩護,弓弩手搭配又不合理,各陣無法相互支援,隻得各自苦戰,四個軍陣很快被拿下,宋軍固然拚死抵抗卻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