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真的很失望,但他還是強忍,道:“在下與時知軍約定出兵,並無有任何失約。戰前,我曾向時知軍示警,劫營成功後,立即分散入山,遣回白環堡,以防虜人馬軍追擊。”
“後再次劫寨,吸引追擊探馬赤軍回援,並設伏殲滅,仁至義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塔都萬夫隊的出現,實讓人難有回天之力,以我數百人新練士卒,又有降卒、戰馬累贅,對抗數千久經沙場凶悍之徒,結果必是兩軍皆休。”
“太尉亦是知兵名將,想必深蘊其中道理,忠義軍逃出士卒,亦是證明,拱辰軍即便趕往戰場,忠義軍亦全軍覆沒,明知戰場不可為,將帥要做的是壯士斷腕,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曹友聞心下一歎,他何嚐不知李易有理,換成他,或許也會選擇保存實力。
但是,他還是道:“都監所言,你不僅無過,而且有功,是時當可不聽勸諫,遭致全軍覆沒。”
李易搖頭,平靜地道:“誰也沒錯,命該如此,若非塔都率軍殺到,時知軍或可逃離生天。”
“都監,所擔憂的不在戰場吧!”曹友聞眯著眼,打量李易。
李易點了點頭,沉聲道:“正如先前所說,我欲報國,斷不可失去拱辰軍,這是在下心血所在。”
直白還是直白,坦誠的令人不敢相信,曹友聞曾經募兵,知一個有抱負之人,對親自招募軍隊的關切。
“我已不追究旁事,都監請回吧!”曹友聞一陣無力,實在不想去問李易,他感到這個人過份理智,謀劃是很正確,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戰果,卻非他同道之人。
同一件事,或許人人都會有相同選擇,區別在於,別人需要細細斟酌,做出艱難選擇,李易會毫不猶豫。
“我想太尉搞錯了,在下此番前來,並非全然為己,也是為太尉而來。”李易聽出曹友聞逐客,卻並不在意。
曹友聞一怔,卻不想李易竟來說他,雖情節老套,卻觸動他內心深處憂慮,不免有幾分猶豫。
李易趁熱打鐵,道:“太尉,在下有個請求,不知太尉可否應允?”
曹友聞一時未能跟上李易思路,倉促道:“何事?”
“太尉調我拱辰軍進入西路,抗擊虜人南下。”李易說的很平淡,口氣非常之決然。
曹友聞不覺愕然,不想李易竟請兵出戰,如今西路早是一片糜爛,蒙古馬隊橫行無忌,數千人過去無異於自尋死路。
不過,他轉念一想,卻明白李易用意,是在避禍啊!一旦進入戰區,趙彥呐將鞭長莫及,不僅不能逼迫他,還要小心維護,避免把拱辰軍給逼反了。
他頗有意味地看了眼李易,並未說話。
李易冷靜地道:“還望太尉立即下發調令,在下等不及。”
曹友聞思量片刻,既然西路糜爛,時當可戰死,沔州西部幾乎淪喪,朝廷兵馬應逐步收複。
拱辰軍前去,雖有危險,卻是反攻第一步,以李易的冷靜理智,或許能出現奇跡。
“太尉還有疑慮?”李易不見曹友聞說話,心下不免有些不痛快,自己都請戰了,對於曹友聞而言,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