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準確地把握了當下時局,無論是怎樣的打算,恢複蜀川生氣是最重要的,好在他約束諸軍不得擾民,大城的秩序得到稍許恢複,民眾不像往昔的慌張,經濟得到緩慢恢複。
當然,為了戰爭的需要或別的借口,他也組織有殺戮,加上蒙古軍的屠殺,還有小規模的瘟疫,蜀川生民亡者近百萬,各地破壞程度絕不底,要想恢複到戰前水平很難。
不過,有弊就有利,大量人口流矢造成土地荒蕪,讓他能夠把土地集中起來,分撥給流民耕種,解決社會最尖銳的吃飯問題。一些地方的豪強被殺,社會頑固勢力被戰爭自然淘汰,是重新分割利益大好時機,大亂就是大治。
“重新丈量土地,取消口賦,統一賦役,計母征銀,錢糧稅賦全部用銀兩。。。。。。”葉知秋的目光落在李易的所寫的文案上,不由地道:“滿滿文章,不吝於荊王變法。”
“古今賦役分開,賦以田畝納課,役以戶丁征集,賦役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貢之類的額外加派。我認為賦役並為一體,把勞役歸於天地,計畝征收賦稅;把力役改為雇役,由當地官府雇人代役。賦役統一,州縣官吏難以巧以名目盤剝百姓。”
“賦役征課不再由當地裏長主持,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繳入庫。以物折銀不按實物征課,省了輸送儲存之費,又免除侵蝕分款之弊,讓征收更臻完善。”
李易拿出斟酌多時的想法,這是結合攤丁入畝和一條鞭法,加上後世的某些製度革新而成,意圖把現物稅和現役製徹底向貨幣稅轉變,戶丁稅向土地稅過渡,爽朗地道:“我要的是役銀由戶丁負擔的部分縮小,攤派於田畝的部分增大,官府差徭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不過,尚不完善,戶丁徭役完全折成官銀,徹底廢除苛捐雜稅,把賦稅簡化,卻要一步步施行,步子太大恐怕引起變亂。”
如今,他正是利用大好的時機,蒙古人的暫時信任,大宋行朝的問不到,在戰爭摧毀牢固的既得利益階層時,迅速把自己的政策貫徹下去,無論你願不願意都得接受,當政策發展到某種程度,就不是朝夕能夠改變了。
當然,讓他慶幸的是蜀川除了農業發達,工商業也是相當的繁榮,蒙古人的入侵對農業的摧殘是嚴重的,工商業損失並不十分嚴重。
所以,他就要利用時機把土地稅賦逐步貨幣化,讓人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更多的人從事工商業。
“學士,誌向不小。”葉知秋放下文案撚須長歎,他是睿智之人,豈能看不出李易所圖之大,一旦實施成功將有劃時代意義,賦稅由繁變簡,從人頭改為田畝,從實物變為貨幣,其中利益不言而喻。
“大好時機,如能順利實施,我等就可以戰養戰,用工商支持戰爭,以戰爭刺激工商,不出十年蜀川將是真正的天府之國。”李易也很看到計劃,他沒有理由看不到希望。
在戰後的蜀川天時、地利、人和,他一樣不缺,唯獨需要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也是他繼續忍辱負重的主要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