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議論與非議,李易全然聽不到,此時的他已在夔州路,穿越夔門水道的官船上。
何去何從,是重新歸附朝廷,還是甩開膀子單幹,他與葉知秋發生嚴重分歧,甚至是激烈的辯論。
早在成州時,葉知秋之願他便心知肚明,當時力量太小太弱,萬事皆不具備,葉知秋未曾坦言,他也沒有明說,兩人是揣著明白當糊塗,走一步看一步。
他在拖,葉知秋也在拖,意欲水到渠成,當一個人擁有朝廷控製不住力量時,最好的盡忠的方法,便是上繳權力歸隱,要麼被朝廷所滅亡,嶽飛未嚐不是深受其害。
葉知秋是在賭,賭李易有匡扶天下大誌,斷然不會放下倒手的權柄,做一個一事無成,仰人鼻息的大臣,所謂水到渠成,便是李易和大宋朝廷決裂之日。
但是,他千算萬算卻不曾想到,李易會上書麵聖,還是在蒙古人調兵遣將,邊境局勢日趨嚴峻之際,簡直是至大局而不顧,不由地大呼道:“學士糊塗,東去必凶險萬分,一旦虜人大進,數年辛苦將付之一炬。”
無論葉知秋怎樣想,怎樣的失望,李易卻主意已定,抄近路東去,隨行僅文封、秦風等十餘名衛士,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可以說是羊入虎口。
沒人知道李易所想,連葉知秋也揣摩不透,這是他內心深處真正想法,無論局勢有多緊張,他必須要東行。
就在李易出夔門,行在臨安發出兩道官塘,一道準許李易麵聖,一道卻耐人尋味,召忠孝軍吳藍山、南玥入行在陛見,當然還有身為率臣的李慕白。
在歸州,李易終於見到仰慕已久的孟珙,這位善於打劣勢仗,尤其擅長激機動防禦戰,是比嶽飛還有謀略的半壁一柱,至少人家懂得存身之道。
他受到孟珙的熱情招待,很顯然對方身為前方大將,比遠在臨安那些文官更了解蜀川,對他較為重視。
一個能身在敵方數年,利用機會突然發力,擊敗蒙古軍收複失地的人,絕不能等閑視之,無論對方是誰,應該給與充分的禮遇,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更何況,成@都府、潼川府兩路的繁榮,作為臨近夔州路,通過山間的回易道路,多少能夠了解許多。孟珙不能不對李易真心歸附,抱有更多的信心,一個能善待生民的人,豈是忘宗典祖之輩。
短短一天,李易與孟珙相處非常融洽,他能感覺到對方的好意,索性詢問用兵之道。
孟珙亦不藏私,對蒙古軍強弱進行細致的分析,並總結多年經驗,強調崎嶇地形對付蒙古軍,決不能集結兵力,而要兵力分散,防備各個要點,以抵禦蒙古軍馬隊突然的突襲。
戰鬥中,步跋子要充分利用地形,以絕大的勇氣正麵抗衡騎兵,方能有取勝可能。
就算是平原麵對其馬軍,也要以小隊相互配合,掩護神臂弓和床子弩精確射殺。
李易理解孟珙意思,蒙古軍主力與以往的對手不同,他們的戰術是全新的,以輕騎兵配合弓箭,實施機動靈活的戰術。若集中兵力,隻能被輕便的蒙古騎兵纏住,不斷地被消弱,最終全軍崩潰,宋軍用對付契丹、女真重騎兵戰術,來對付蒙古軍精銳馬軍,那幾乎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