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些年屠殺漸漸北遏製,卻早就造成惡劣後果,整個河南地、淮北等地軍州殘破,以至於百裏廖無人煙,蒙古人每次南征都後繼乏力,不得不因匱糧退卻,不少有識之士認識到這點,認為應該改變大肆殺戮的惡習,隻是短期內哪有能耐改變,整個北方的人口也不多了,沒有餘力南遷居民。
李易恰當好處的提議,正中蒙古人高層的意圖,那就是極大削弱大宋行朝的中部防線,讓蒙古軍有機會占領荊湖北路的北部,取得繼續東進的本錢。
無論抱有何種心態,窩闊台是答應了李易的盟好,蒙古軍再次整裝南下。
此時,李易也乘船沿嘉陵江南下,順流直驅夔門蜀口,準備對掀起那場波瀾壯闊的篇章!
江船順流而下,李易半躺在船艙邊的臥榻上,悠然自得地觀賞兩岸景色,心中卻泛起了當日和南玥談話的情景。
當他私下對南玥說出了最終的目地,並托付成@都府乃至整個蜀川的重任,就希望對方能夠承載。
“娘子,並非我不顧念娘子身子骨,而是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失去等同於沒落,不得不兵行險著啊!”
“沒想到官人心比天高!”南玥眸光複雜地看著李易。
“不得已而為之,還望娘子見諒。”李易知道南玥又怨言,卻隻能硬著頭皮說話。
“算了,我也不問那麼多事,反正也是你李家的人,自然要為官人謀劃。”南玥翻個白眼,悠悠地道:“難道你真要打到臨安不成?”
分明是不相信他的能耐,李易也不能反駁南玥,從夔門到臨安兩千餘裏的路程,還不算關山險要的爭奪,更兼蒙古人虎視眈眈,哪怕是占據上遊的優勢,也少有人看好。
“既然要打,我自然有把握,總不能把你們置於危險境地,毀壞了子嗣的血脈延續。”
南玥並沒有計較李易具體部署,卻又說道:“忠孝軍如何是好?這可是成敗關鍵。”
李易明白南玥說上官昭,洋州駐紮忠孝軍八千,並不歸屬蜀川大軍,而是被朝廷宣召直屬樞密院統屬,無論上官昭怎樣的態度,還是相當於埋下了顆釘子,關鍵時刻的確能取到決勝乾坤的作用,哪怕知道其中的利害得失,心裏還是非常的安慰,還是自家夫人貼己啊!
眼看李易不言不語,南玥並沒有停止分析弊端,又說道:“既然官人決意東進,恐怕暗中聯絡了虜人,你就能保證關鍵時刻,虜人不會落井下石?”
“這點不用擔心,利州兩路除了忠孝軍,可以說是固若金湯,虜人真要壞盟南下,忠孝軍隱患立即可解。”李易對蒙古人絲毫不擔心,坦率地說道:“我順江水東進,自然依靠水軍沿途防備虜人。當然,利益使然讓他們保持冷靜,我也會便宜行事,趕在他們發難前結束。”
他和蒙古人盟好是不得已的,為了保證不要兩線作戰,至少在拿下鄂州前,不想讓蒙古人來搗亂,荊湖和淮南水網密布,就算對方不願他成功而發難,隻要維持強大的水軍,他也有把握遏製對方的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