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
幾分鍾時間,小護士就收了幾十本病例,三樓的待診區,很魁岸的就坐滿了人,甚至連樓道裏,都有人開始站著等了。
當然。
方丘看病的速度也非常快。
正常的小病小痛看得特別快,稍微難一些的疑難雜症患者,則需要花上二、三分鍾的時間。
這不?
小護士才剛收完病人的病例本,方丘就已經看到了第十位病人。
在小護士的招呼下,病人走進診療室。
“請坐。”
方丘看了一眼病人,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小夥子,看上去精神狀態有些不太好。
“你好,方神醫。”
小夥子給方丘問好。
“叫我小方,或者小方醫生就行。”
方丘苦笑,這一天下來,進來十個人,十個人都叫他神醫,這還真是讓他感覺到很不習慣。
“你的身體有什麼問題?”
方丘問道。
“瘧疾!”
小夥子直接張口。
“哦?”
方丘一凝。
他完全沒想到,回國坐診,竟然還能接到一個瘧疾病人。
“我之前去了非洲一趟,回來就總感覺身體不舒服,然後去檢查了一下,已經確診是瘧疾了。”
小夥子說道。
“恩,我看看。”
方丘了然的點點頭,開始給對方檢查。
說到瘧疾。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非洲。
但其實不然。
在中醫裏,瘧是很早就有的了。
我國中醫對瘧疾的認識甚早,遠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瘧”字的記載。
傳染病。
在古代的醫書典籍中,記載得最詳細的,就是瘧疾!
瘧疾的概念。
在《內經》中就已經很明確了,其中記載到:瘧疾是指由感受瘧邪引起的,以惡寒壯熱,發育定時,是多發於夏秋季為特征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在瘧疾這個病上。
中西醫學對瘧疾的認識,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說西醫學中的瘧疾,也跟中醫中的瘧疾處於同一範疇!
在中醫裏。
引起瘧疾病的原因,是因為感受到了瘧邪,在古醫術《內經》裏,瘧邪被稱之為瘧氣。
而中醫裏麵,所說的瘧邪,一共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點:瘧氣是住在營氣,而這裏的營氣所代表的就是指人體中飲食水穀化生的精氣,瘧氣住在營氣,從而隱藏在身體中,但卻不觸及內髒和皮膚。
比如,《素問·瘧疾論》中就說道:瘧疾“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這是營氣所舍棄的。”
在《醫門法律·瘧疾論》中也有記載道:“外邪得以人而瘧之,每伏藏於半表半裏,人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外邪能因人而瘧疾的,每在半表半裏,人而與陰爭那麼冷,出,與陽爭就熱。
第二點:隨經絡而內搏五髒,橫連募原。
也就是說,瘧氣會隨著經絡而內心搏五髒,橫向聯係到隔膜或腸胃之外的脂膜上。
第三點:盛虛更替。
第四點:與衛氣相集則引起發病
,與衛氣相離則病休。
意思是,與衛氣相句機在一起,就會引起發病,與衛氣相分離則病就沒了。
這裏的衛氣。
在中醫裏,是指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