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廣惠,李瑾帶著枷繼續與王虎、程豹二人趕往孟州。未及晌午,三人來到城裏,直直往州衙趕來,投下了開封府的公文。李瑾這樣的小案子自然不用州尹親自過目,由一個當值孔目看了,交了回文給王虎、程豹,另選了兩個衙差押著李瑾往城外牢城營而來。
出了城門,李瑾拿了五兩銀子出來給兩個衙差說道:“二位上下,可否行一個方便,容我與這二位交代一些事情?”拿了李瑾的銀子,又有王虎程豹二人在一旁說話,這兩個衙差那有不允的道理。
“多謝二位。”李瑾道過謝,和王虎二人走到一旁,拿出一封昨天寫好的信,說道,“二位大哥,一路多承看顧,李瑾記在心裏了。今日再麻煩二位一件事,麻煩二位將這封信交給東京大相國寺看菜園的魯智深師傅。多謝了!”
“小事,我等一定辦到,李官人放心吧!”王虎、程豹這一趟的了天大的好處,這樣順路又能賣人情的小事自然不會拒絕。
托付了二人這一件事,李瑾就和兩個衙差往牢城營走來。走了一個時辰,三人來到牢城營前,李瑾抬頭一看,看見一座高大牌額,上麵寫著三個大字“安平寨”。
牢城營,又叫牢城,其實就是此時的監獄,專門看押流放的犯人。當然,宋朝的監獄形式不隻牢城一種,還包括台獄、大理寺獄、皇城司、殿前司獄、四排岸司獄等等。
牢城稱之謂城,因四麵設有圍牆,類似城堡,故而名之,並派駐軍看守,以防罪犯脫逃。牢城有“本州牢城”和“遠州牢城”之別,根據罪犯罪行的輕重,輕者在本州牢城服役,重者則流配到遠州惡地牢城服役。很不幸,李瑾就是被發配到了遠州牢城。
罪犯流放這種製度,起源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到宋代有了發展。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提出“寬貸死罪”的政策,建立健全了流配製度,在諸路州軍都設有牢城。尤其是偏遠惡地,都不同規模地建立了牢城。牢城是收押囚禁流、徒罪犯的服役場所。不過還好,因為孫佛兒孫定的照顧,李瑾被流徙到了孟州,還不算太遠,條件也不算太惡劣。如原著中林衝被刺配滄州,那才是真正的遠惡軍州。
滄州,古代是臨海之地,有“苦海鹽邊,窪大村稀”之說,數裏不見村屯,雞犬之聲不聞,罪犯流配到此,想逃也逃不到哪裏去,故定為罪犯充軍發配之處。由此可見,宋朝牢城的選址是很講究的,地富民廣的地方怎麼能便宜那些囚犯?
不過最為險惡的還不是滄州,而要數孤懸登州海外的沙門島。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太祖親自下令把軍事罪犯都配流該島,這裏就成為了重刑罪犯的“集中營”。因沙門島不大而犯人眾多,糧食、蔬菜、水源等供應緊張,島上的看守每年都要處決大批犯人。在這個時代,一旦被發配到這裏,幾乎也等於是被判了死刑,所以,刺配沙門島的主要是那些本來判處死刑而獲得從寬減刑的罪犯。
沙門島的管理當局一直是軍方的長官,所以沙門島也稱沙門寨,長官稱監押,也稱寨主。島上流犯定額,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前為200名,其後增至300名。朝廷隻提供300人額定口糧,但由於刺配沙門島是是朝廷的定製,刺配最多時犯人達1400人左右,口糧供應不上,影響了寨主等人克扣糧食。熙寧時代,寨主李慶喪失人性,索性將超額人犯扔進大海,兩年內虐殺罪囚700餘。由此看來被刺配到沙門島的流犯的命運極為悲慘,生殺予奪由沙門寨主一手遮天,犯人晝禁夜囚,與死為鄰。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朝不保夕。天禧3年,兩位文官流配來島。沙門寨監押董索賄未遂,誣陷謀反,殺死二人。其子進京,擊登聞鼓鳴冤告狀,結果死無對證,不了了之。上了小島,萬難返鄉。《宋史》雲:罪人貸死者,舊多配沙門島,至者多死。如此可怕,民間流傳口頭禪———投沙門島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