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山上的一眾兄弟,為了避免鞍馬勞頓是徐寧身上的傷勢惡化,李瑾一行人一路乘船,沿水路南下。從梁山水泊入桓溝,再入清水河,順泗水而下,過沛縣、彭城、下邳、宿遷,到達淮陰之後,轉入大運河,過高郵、江都、瓜州鎮,溯揚子江西行,從揚子江與秦淮河的交界處轉入秦淮河,到達建康城外之後,一行人下了船。
建康作為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六代京師之地,是中國在六朝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建康城範圍東西南北各40裏,有宮牆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後湖、鍾山龍蟠、石城虎踞。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出使江東,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孫吳建國,遂以為都。城周二十餘裏。東傍鍾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玄武湖),處天然屏障之內。東晉南朝沿以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縣,城區範圍擴為東西南北各四十裏。中心為宮城(台城)。北麵白石壘(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麵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麵丹陽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勝,守衛堅固,遂為六朝政治中心。
秦漢的江南,還沒有開發,生活水平落後,但是,在東漢末期發生了變化,孫權在江南建都,名建鄴,從此,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極快。一個郡的糧食可以供幾個郡的人食用,建康因處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故而極為繁榮。
建康城作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斷發展,商業繁華,人才薈萃,文物鼎盛,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吳舊城,增辟九座城門。齊時在土城外包磚。宮城是東晉鹹和年間在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新建的,稱建康宮,又稱台城。
據記載有宮牆三重,外周八裏。南麵正麵是大司馬門,直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兩門之間是二裏長的禦道。禦道兩側開有禦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覆舟山有樂遊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並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內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無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北郊長江邊築白石壘,東北有鍾山,東有東府城,東南兩麵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柵,設籬門,成為外圍防線。都城南麵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裏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裏禦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裏巷也主要分布在禦道兩側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長幹裏就是著名的居住裏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貴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瀆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瀆,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曆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建康城規模極其龐大,以建康皇宮(建康台城)為中心,無外郭城,東西各四十裏,人口眾多。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內外遍布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
建康在南梁武帝時期建設的最大,吸引了印度等各國商人前來參觀。南朝皇帝又興佛,在建康城中建立了許許多多富麗堂皇的寺廟,一個建康城,就有僧尼十餘萬,建康有又石頭城和長江天塹做保護,因此極為堅固。在梁武帝晚年,侯景叛亂,將梁武帝餓死在台城,又將富庶的江南生靈塗炭,還差點毀了建康,陳武帝平定侯景之亂,開始有計劃的修築建康城,到了陳後主時期,建康城的繁華比起南梁的有過之而不及,更為氣派繁華。到了陳朝後主禎明三年正月,隋軍破建康,俘虜陳後主,陳朝滅亡,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城夷為平地(除石頭城外,設為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