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浣青猜中了一半,耿電確實並不知道世上有她這個人,但卻知道有這樣一樁事情。
他與青龍幫的“四大金剛”從浙東前往涼州,彼此交換見聞,縱談豪傑,一路上談談笑笑,倒是頗不寂寞。
但耿電的心事,卻還沒有向他們吐露。
青龍幫這四人之中,羅浩威和耿電同年,年紀相若,意氣也比較相投。羅浩威察覺耿電藏有心事,耿電也察覺羅浩威藏有心事。
這一天他們開始踏入涼州地界,估計還有四五天路程,就可以到達祁連山了。忙於趕路,錯過宿頭,黃昏之後,天就下著淅淅瀝瀝的細雨,幸好他們在荒山上找到一座古廟,雖然破破爛爛,也還可以聊避風雨。
他們折了一些枯枝,在廟中生起火來,濕了的枯枝,冒起一陣陣青煙,嗆得他們都有點難受。但在這樣的雨夜,誌同道合的朋友圍著火堆聊天,倒也別有風味。
耿電忽地如有所思,用手上的一根幹柴撥弄炭火,灼熱的灰沾著他的手他才知道。
楊守義笑道:“耿公子,生火造飯的事你是弄不慣的,讓我來吧。”
耿電笑道:“你不知道我自小就是過著苦日子的,剛才隻不過偶然不小心罷了。”
羅浩威忽道:“耿公子可是在想著什麼?”
耿電心裏想道:“他們見聞廣博,我何不向他們打聽打聽?隻打聽楊家的人,不說那樁事情也就是了。”於是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我是想起家父的一位朋友。”
楊守義道:“不知這位前輩是誰?”
耿電說道:“姓楊名雁聲。是我外祖父的弟子。”
楊守義道:“我和他沒見過麵,但他有一位師兄名叫李家駿,是金雞嶺的一位頭目,和我倒是頗有交情。去年我和李家駿還見過麵。”
耿電說道:“他可曾和你提過他的這位師弟?”
楊守義點了點頭,說道:“據他說,楊雁聲已經死了將近十年了。”
耿電說道:“不知他可留下子女?”
楊守義道:“這個他沒說及,我就不知道了。令尊可是要公子找尋他們麼?”
耿電歎了口氣,說道:“我小時候是和家母在他家中避難的,我離開楊叔叔那年才隻三歲有多,四歲未滿。不過我還隱約記得當年的一些事情,他們家裏很窮,每到風雨之夜,一家子就要忙著堵窗補漏,不能睡覺。他們怕凍壞了我,總是生起一堆火來,給我取暖。他們夫婦做好防雨的工作,常常坐在火堆旁邊閑話家常,就像咱們現在這樣,隻不過他們在破屋,咱們是在破廟罷了。我想起以前的事情,怎能不希望找著他們?唉,可惜我已是不能向楊叔叔道謝了。”
楊守義道:“要打聽楊家的消息,這也容易,待咱們到了祁連山之後,你寫一封信,我給你送到金雞嶺,請李家駿來和你相會。”
耿電說道:“待我見過了龍幫主,我親自到金雞嶺去拜訪這位李伯伯,這樣,似乎顯得比較恭敬一些。”
楊浣青猜中了一半,耿電確實並不知道世上有她這個人,但卻知道有這樣一樁事情。
他與青龍幫的“四大金剛”從浙東前往涼州,彼此交換見聞,縱談豪傑,一路上談談笑笑,倒是頗不寂寞。
但耿電的心事,卻還沒有向他們吐露。
青龍幫這四人之中,羅浩威和耿電同年,年紀相若,意氣也比較相投。羅浩威察覺耿電藏有心事,耿電也察覺羅浩威藏有心事。
這一天他們開始踏入涼州地界,估計還有四五天路程,就可以到達祁連山了。忙於趕路,錯過宿頭,黃昏之後,天就下著淅淅瀝瀝的細雨,幸好他們在荒山上找到一座古廟,雖然破破爛爛,也還可以聊避風雨。
他們折了一些枯枝,在廟中生起火來,濕了的枯枝,冒起一陣陣青煙,嗆得他們都有點難受。但在這樣的雨夜,誌同道合的朋友圍著火堆聊天,倒也別有風味。
耿電忽地如有所思,用手上的一根幹柴撥弄炭火,灼熱的灰沾著他的手他才知道。
楊守義笑道:“耿公子,生火造飯的事你是弄不慣的,讓我來吧。”
耿電笑道:“你不知道我自小就是過著苦日子的,剛才隻不過偶然不小心罷了。”
羅浩威忽道:“耿公子可是在想著什麼?”
耿電心裏想道:“他們見聞廣博,我何不向他們打聽打聽?隻打聽楊家的人,不說那樁事情也就是了。”於是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我是想起家父的一位朋友。”
楊守義道:“不知這位前輩是誰?”
耿電說道:“姓楊名雁聲。是我外祖父的弟子。”
楊守義道:“我和他沒見過麵,但他有一位師兄名叫李家駿,是金雞嶺的一位頭目,和我倒是頗有交情。去年我和李家駿還見過麵。”
耿電說道:“他可曾和你提過他的這位師弟?”
楊守義點了點頭,說道:“據他說,楊雁聲已經死了將近十年了。”
耿電說道:“不知他可留下子女?”
楊守義道:“這個他沒說及,我就不知道了。令尊可是要公子找尋他們麼?”
耿電歎了口氣,說道:“我小時候是和家母在他家中避難的,我離開楊叔叔那年才隻三歲有多,四歲未滿。不過我還隱約記得當年的一些事情,他們家裏很窮,每到風雨之夜,一家子就要忙著堵窗補漏,不能睡覺。他們怕凍壞了我,總是生起一堆火來,給我取暖。他們夫婦做好防雨的工作,常常坐在火堆旁邊閑話家常,就像咱們現在這樣,隻不過他們在破屋,咱們是在破廟罷了。我想起以前的事情,怎能不希望找著他們?唉,可惜我已是不能向楊叔叔道謝了。”
楊守義道:“要打聽楊家的消息,這也容易,待咱們到了祁連山之後,你寫一封信,我給你送到金雞嶺,請李家駿來和你相會。”
耿電說道:“待我見過了龍幫主,我親自到金雞嶺去拜訪這位李伯伯,這樣,似乎顯得比較恭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