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說書先生(1 / 3)

未時,燕蘭城天橋。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古人曾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來形容天橋文化的繁華。燕蘭城天橋是整個燕蘭城最大的市井娛樂中心,許多民間藝術家在天橋撂地表演,大魏各種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夠在這裏找到。

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而這一市場,又是麵向平民大眾。燕蘭城天橋在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因其生根於平民百姓之中故雖曆經滄桑,卻能持久不衰。

燕蘭城天橋除了各色小吃,相麵卦攤,最受大眾歡迎的便是各色書館。說書先生用他們獨特的語言藝術演繹部部經典,人物傳記,多少人為了聽一場書徹夜不眠,隻為占一個前排的座位;又有多少人聽書成迷,茶不思飯不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語言的魅力可見一斑。

書館的說書先生每日說的書或是長篇連續或是短篇故事,經過個人的語言加工後各具特色。這些故事以改編居多,原創偏少。因為原創的要求過高,功力不夠的說書先生無法把握創作的可聽性,很難讓大眾接受。再加上僅僅是前人留下來的活兒就夠這些說書先生說一輩子的,隻要根據個人特點稍加改變,便又是新的活兒。而在眾多書館中有一個獨樹一幟,每一個活兒都是由說書先生獨創,若是長篇,一個本兒能說上一年半載,引人入勝,從來不會膩;若是短篇,那便是次次不帶重樣兒,每一個活兒都獨具風格。

這個書館開館的時候可謂是萬人空巷,整個書館都被人擠滿,甚至聽書的人都排到外麵,墊腳伸脖子聽。最後沒辦法,書館隻得在外麵搭了個台子,以方便外麵的人聽。這個書館開業的時候,便是其他書館休業的時候。好在這個書館每隔五天開一次館,要不然非要把其他書館餓死。即使是這樣,這個書館的先生也沒有遭到其他先生的排擠。無論年齡大小,其他的先生見到他都要畢恭畢敬的叫一聲“老前輩”,隻因他的人品的才華都能服眾。甚至在休館的時候,其他先生還要來這個書館中聽書學習,求取真經。

書館名字很特別,叫“岐黃書館”。傳聞這個先生在說書之前曾經當過大夫,但據他自己說,以這個名字命名書館隻是將自己的名字顛倒過來罷了,自己並沒有學過醫。

今天剛巧是“岐黃書館”開館的日子,寅時剛過,書館門前便陸續聚攏了一些人。到得辰時,隊伍已經排出了一裏遠。到這個距離其實已經聽不見台上在說什麼了,即使如此也沒人離開,在他們看來哪怕隻是遠遠看一眼黃老先生也是值得的。

書館午時四刻開館,這些人都是自備幹糧,餓了就啃兩口,絲毫沒有疲倦之意。等到午時四刻,書館中的夥計開始收拾台麵,擺上桌、椅、書、木、扇、茶等物,就等著未時黃老先生登台開講。

未時剛到,就見得一個黑衣黑褲黑布鞋幹瘦老者走了上來。老者頭戴瓜皮小帽,鶴發童顏,雙目炯炯有神,留著一撮山羊胡,微微有些駝背。不用說,這便是黃老先生了。黃老先生一登台,台下便爆發出了潮水般接連不斷的掌聲與喝彩聲,人群醞釀已久的情緒終於在這一刻爆發了出來。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一陣清脆的敲擊聲響起,人群知道這是要開場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才終於停了下來。

黃老放好醒木,端坐於台上,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這才開口說了今天的第一句定場詩。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

說到此處,又是“啪”的一聲醒木響。後接一聲“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