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七天後!(1 / 2)

經過小沙彌的介紹,燕若楓對藏經閣的典籍也算有了頗為細致的了解。又在藏經閣內大體轉了一下,最終選擇了一部大乘佛法中也算是根基的《楞嚴經》便跟著小沙彌想藏經閣外走去。

值得一說的是,從藏經閣出來,燕若楓整個人的精氣神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

佛家有雲,人生三個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霧是霧;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霧不是霧;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霧還是霧。

這個蛻變的過程反映了一個人精神世界從懵懂到知片葉到觀全貌到了於心的整個曆程,說起來簡單,蛻變起來卻是極難的,若對人生沒有什麼極特殊極深刻地感悟,是不能體會到的。

燕若楓自藏經閣內經曆佛家曆代的留下的精神感悟,在佛家那種“禪”中體會到了一種寧靜,一種深沉的感動,紅塵滾滾過,片葉不沾身!

以前雖然對佛家也有涉獵,對這些境界也都了解,但畢竟沒有親身經曆過,那種最深刻的體會是以前所不能了解的。

這就跟知道怎麼去做與做出來是一個意思。前世,燕若楓曾跟隨父親去過少林寺,那時候他對於這一些沒有切實的感受,隻有一種懷念的記憶,而現在親身經曆了佛門典籍的曆練後,燕若楓內心那種曆練得到了補充,在走出藏經閣的那一刻,他就有預感,他身上一直禁錮的奪命劍意也許真的可以減弱,至於徹底擺脫,有了前世的記憶和他自己的判斷,知道那無異於是天方夜譚。

現在,燕若楓的心就比著剛到少林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寧靜的基礎上多出了祥和,他身上那不是隱隱遊走的黑氣也被有了微弱的減淡。

和小沙彌告別後,燕若楓帶著《楞嚴經》向著自己的住處走去。

……

第二天清晨。

少林寺後山別院,燕若楓的落腳之地。

地點有些偏僻,寺裏的僧人也不經常走動,是一處幽深僻靜的好地方。

這是燕若楓主動要求的,之前方丈安排的地方人員頗為密集,對於修煉奪命十三劍的燕若楓來說不是好地方,他身上的劍意和嗜血之意根據人群的增多會適時的暴動,而一個相對僻靜清幽的環境可以叫他更安靜的沉寂下來。於是燕若楓便提出找一處僻靜幽深的去處研究佛法,遠離塵埃。方丈也不強加幹涉,知道燕若楓與師叔關係密切,乃忘年之交,加上後山僻靜幽深之處甚多,這個小小的要求自然也點頭允許。於是這也成了燕若楓的居住之所。

此時初春的露水尚未散盡,燕若楓已站到別院的庭院內。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