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重返10號行星
雖然和預期的結果相差甚遠,但目前的處境確實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被迫和強大的納米機器人戰鬥且幸存逃亡,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是個奇跡,而我也終於見識到這種專門用於執行“收割”任務的武器是多麼的恐怖了——兩根肋骨骨折,輕微腦震蕩,肢體軟組織挫傷……我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力水平也被納米機器人傷害到了,總是幻想著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不過這也有可能是麥克的基因融入到我身上後產生的排斥反應。
走出冬眠艙,用一旁的醫療用具做了一些應急處理,傷勢多少緩和了一些。來到巡弋飛船的控製平台前,我調出全息操控屏,卻發現隻能閱讀而不能進行任何操作,甚至就連麥克的身份也沒有“膠囊係統”的控製權限。通過閱讀巡弋飛船裏的資料我才得知:“膠囊係統”的控製權限初始設置默認為守望者號的AI,而不是我們三個人類,除了每個“膠囊”艙可以手動操作外,巡弋飛船、納米機器人都是自動運行。如果要變更權限則需要在守望者號上進行操作,這也就意味著不用設想使用“膠囊”中的納米機器人來對抗守望者號裏那個家夥了。
上帝給我關上了門,那麼窗子有沒有打開呢?
好吧,我必須要說雖然納米機器人很強大,但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它擁有鋼鐵般堅硬有力的軀幹,而我可以用我的智慧……和一些裝備……或許還能找到幾個全副武裝的幫手來幫我——畢竟巡弋飛船裏麵有四台冬眠艙,如果準備充足,對付納米機器人是有勝算的。
我可以再次前往10號行星,按照那裏的曆法計算,我到達的時候應該是(帝國曆)1799年。而且10號行星在這個周期中的“發展”階段已經持續3500多年,說不定很快就會迎來“測試”階段,而我所需要的:裝備、幫手,在這顆星球上也會一應俱全。我曾設想過取回沙漠中的那個裝置來增強實力,但道衍啟動它的“保險”功能後,那裏很有可能已經被黃沙埋葬,或許危險重重,不能冒這個險。何況這台裝置在設計之初就禁止用來攻擊守望者號及其相關的人員和設備,難以用於奪回控製權的戰鬥中。所以我還是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上麵的計劃與籌備中,既容易實行,又不會冒險。
我的優勢很明顯,但需要擔憂的也很多,有兩點尤為重要:
第一就是王晨醒來的時間是12年後,(王晨痊愈時間為580年,即10號行星的1803年)這個時間點對我非常不利,他會發現我乘坐“膠囊係統”離開,會驚訝於我仍然“擁有”控製權限,他會提前做好迎擊我的準備。不過,他對我身上發生了什麼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有助於我迷惑他,或反利用他的疑惑。
第二點就連我也沒有親身感受過:我的身體會在1803年後加速衰老,到1807年返回守望者號前,這四年的時間對我來說就如同過了二十年,那時我的身體狀況就如同一名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戰鬥力銳減。而我更多依賴的,就是可靠的夥伴了。但我還是有自信能夠返回守望者號,擊敗納米機器人,殺死王晨,重新進入生存艙,奪回空間站和“膠囊係統”的控製權……
最終,消滅穿過蟲洞的流亡人類。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
在進入冬眠艙以熬過這七年半的旅程前,我查看了一下曾經留在巡弋飛船中的用具,好作為我再次登陸10號行星的裝備資本:
1、一台“抗幹擾器”,這算是我的標配了,每次去10號行星必須要帶的,有了它才能毫無障礙地進出於“迷霧叢林”與“絕境沙漠”——兩個名字是從當地人口中聽到的。
2、一台微型試驗用“視覺幹擾器”,其實是麥克打造出來的一個廢棄品,能夠產生小範圍的視覺幹擾,由於體型太小所以需要佩戴在使用者身上,利用生物電能保持工作,可以在緊急事態發生時用來自保。
3、一本記錄了一些基礎N粒子控製指令的手冊。對於不屑於使用N粒子的我來說,現在算是臨時抱佛腳學一學,說不定能夠在關鍵時刻救我一命。
4、一些醫療用物品,沒什麼可說的。
除了這些,真的是什麼都沒了,和曾經每次出行所帶的裝備相比,這次可謂是寒酸至極,哪怕有一台PDA都能給我莫大的幫助,但以目前的情況我也沒法奢求更好的裝備了。
進入冬眠艙,例行掃描身體狀況,計算出痊愈時間需要288年,但我隻有不到8年的時間——走一步是一步吧,設定好在到達10號行星時喚醒我,隨著冬眠艙開始運作,我的意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