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們同居時,兩人一起分擔家務,我也會挑剔他做的家務:碗沒有洗幹淨,拖完地板的拖把沒有擰幹,晾曬的衣服弄得皺巴巴的……
現在想起來,這樣的自己還真是不好相處,甚至有點討厭呢!
你呢?是不是也和曾經的我一樣,總是容易看到別人身上的不好,看不到別人身上的好?或者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看人和看事總是比較負麵的人呢?
我有一個朋友的媽媽就是如此。
丈夫休息在家,為全家人做頓飯,她就把每一道菜都負麵點評一番,這一道菜鹽多了,那一道菜油多了,還有一道菜賣相不好。
女兒給她買了一件衣服,她會說,這是什麼款式啊,一點兒都不好看。
有朋友邀請她一起出去旅行,她會抱怨說,還不是因為她找不到伴兒,而且和我在一起,我可以給她拍出更好看的照片,她這才找的我。
……
總之,她怎麼樣都不會說你好,總是習慣批評、打擊、否定你。
我發現,在生活中,像曾經的我和朋友的母親這樣的女人真的超級多,甚至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我的姨姨、姑姑、嬸嬸們對自己的丈夫都是這種否定、批評的模式:“你怎麼這麼邋遢啊?”“你掙錢怎麼這麼少啊?”“你要是有本事,我們的生活能過成這樣嗎?”“你看看你,幹的是什麼事情啊,讓你做事情,我還不如自己幹了!”
我的來訪者中女性居多,她們中的很多人也習慣用一種批評、嫌棄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伴侶。而她們的父母也是這麼對待她們的,多是否定、批評,極少認可、讚美和鼓勵。
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有關。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奉行“讚美會導致驕傲,驕傲會使人落後”“批評才能使人進步”這樣的觀念和準則,他們的教育是訓斥、挑剔、責備和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比如,當孩子考試考了95分,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時,很多父母會說:你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人家可考了100分,你想想自己為什麼會丟那5分……
老一輩的父母不會當麵認可孩子,也不會在外人麵前稱讚自己家的孩子,他們習慣的做法是在別人麵前貶低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是謙虛的表現,也許也是一種社交上的安全策略。
在多年從事心理谘詢的過程中,有很多來訪者告訴我,小時候自己被父母認可、肯定、讚賞的時候特別少,更多時候是批評、否定和責罵。
父母的批評和否定給他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創傷。
在父母批評、挑剔、打擊、否定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價值觀很低,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們遇到困難和挑戰也難以堅持,容易放棄。
他們還會內化和複製父母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都習慣持批評、否定、打擊的態度,進而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也會出現問題。
後來,我們同居時,兩人一起分擔家務,我也會挑剔他做的家務:碗沒有洗幹淨,拖完地板的拖把沒有擰幹,晾曬的衣服弄得皺巴巴的……
現在想起來,這樣的自己還真是不好相處,甚至有點討厭呢!
你呢?是不是也和曾經的我一樣,總是容易看到別人身上的不好,看不到別人身上的好?或者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看人和看事總是比較負麵的人呢?
我有一個朋友的媽媽就是如此。
丈夫休息在家,為全家人做頓飯,她就把每一道菜都負麵點評一番,這一道菜鹽多了,那一道菜油多了,還有一道菜賣相不好。
女兒給她買了一件衣服,她會說,這是什麼款式啊,一點兒都不好看。
有朋友邀請她一起出去旅行,她會抱怨說,還不是因為她找不到伴兒,而且和我在一起,我可以給她拍出更好看的照片,她這才找的我。
……
總之,她怎麼樣都不會說你好,總是習慣批評、打擊、否定你。
我發現,在生活中,像曾經的我和朋友的母親這樣的女人真的超級多,甚至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我的姨姨、姑姑、嬸嬸們對自己的丈夫都是這種否定、批評的模式:“你怎麼這麼邋遢啊?”“你掙錢怎麼這麼少啊?”“你要是有本事,我們的生活能過成這樣嗎?”“你看看你,幹的是什麼事情啊,讓你做事情,我還不如自己幹了!”
我的來訪者中女性居多,她們中的很多人也習慣用一種批評、嫌棄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伴侶。而她們的父母也是這麼對待她們的,多是否定、批評,極少認可、讚美和鼓勵。
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有關。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奉行“讚美會導致驕傲,驕傲會使人落後”“批評才能使人進步”這樣的觀念和準則,他們的教育是訓斥、挑剔、責備和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比如,當孩子考試考了95分,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時,很多父母會說:你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人家可考了100分,你想想自己為什麼會丟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