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見到顧青時和俞夏的相處方式,太子才放下心來。這一高興,酒席上喝得就多了些,隔天早上醒來,衣衫都是有人打理過的,聽說還是顧青時專門派人過來送的熱水,太子這當兄長的,心裏就更舒坦了,連太子妃都沒意識到的事,長生還記著呢,這弟弟也算是沒白疼!
三人進了宮,下了朝的皇帝也匆匆趕了過來。皇室的第二個媳婦,俞夏幾乎收了一圈的禮物,皇帝的賞賜更是大手筆,把都城附近的一片農莊都給了俞夏。以後俞夏也可以光靠收租就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皇宮再好,也不是顧青時一個王爺能久待的,太後苦留,兩人也隻住了一晚便離開了。後來反倒是太子時常叫了這個弟弟進宮,一家人隔三差五就能坐在一桌吃飯,太後臉上的笑容都多了,看上去就像是富貴人家的老太太似的,十分的慈眉善目,完全看不出來她也曾經力排眾議扶持自己的兒子坐穩帝位。
婚後第二年,俞夏生了個女兒。
這是顧家這一代第一個小輩,人人都喜歡得不行,就連逐漸接手國事、越來越嚴肅的太子,見了這個小侄女也是滿臉笑容,太後惦記著自己的小重孫女,忍了幾天還是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把顧青時一家子又接進了宮裏。
給俞夏他們一家三口安排的寢宮就在太子的東宮邊上,這麼安排倒不是有人故意和顧青時過不去,而是人家太子就這麼要求的。寶貝侄女好不容易進宮了,還不得住的離自己近一些?要不是傳出去實在不像話,太子恨不得把書房都搬到顧青時那邊去,一邊忙碌一邊看看自己的小侄女,多好!
俞夏一家子在宮裏住了三年,等到女兒都會說話了,每天樂此不彼的和看著她的人玩捉迷藏,都成了宮裏的一景了,才搬了出去。
這時俞夏已經懷了身孕,太子妃也要生產,顧青時便主動提出要搬回王府。這幾年因為太後和太子的決定,禦書房裏彈劾顧青時的奏折都快堆滿半個屋子了,顧青時也沒回應過一句。本來嘛,這就是他們一家的家事,那些禦史們瞎摻和什麼?他要是真的覬覦那個皇位,還用等到現在?早在被封誠王前就能辦到的事,跟一堆瞎操心的人爭論什麼。
俞夏的第二胎生了個男孩,太子也有了自己的嫡長子,也就是這時,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他要禪位!趁著自己精力還算充沛,一邊輔佐太子將皇位坐穩,一邊還能含飴弄孫,多好的事!
提起這事,俞夏就無奈。
好什麼好?
好好的一個皇宮,都快成了幼兒園了。三個孩子每天到處跑跑跳跳,一大群宮女內侍跟在屁股後頭,皇帝不管也就算了,自己還跟著一塊鬧!好家夥,三個孩子長沒長大沒看出來,皇帝倒是年輕了好幾歲,這人一上了年紀,心就軟,說是負責管教孫子孫女,反而最慣著孩子們的就是皇帝,要不是顧青時和太子輪番上陣,一個教文,一個教武,俞夏還真怕自家的這幾個孩子給長歪了!
這一世俞夏的後半輩子幾乎就沒怎麼操過心,孩子的教養有他們爺爺、父親和大伯,名下的產業也有管家去打理,更不存在什麼宅鬥爭寵的是是非非,得了空她就和太子妃湊到一塊,別看太子妃在人前是天底下最尊貴的女人,其實私底下也活潑得很,兩個女人湊到一塊,不是八卦一下都城各家又出了什麼趣事,就是找內務府的工匠新打一批首飾,隔三差五還出宮一趟,她們也是有正事要做的!
這不是皇帝把幾個孩子放在一塊養的事提醒了俞夏嗎,她們完全可以以朝廷的名義開一個公辦的幼兒園啊!麵向尋常的人家開設,收費不高,剛好在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既方便了百姓,還可以為朝廷提供工作崗位,簡直一舉兩得!
因為很多話都能說到一起,這對妯娌後半生幾乎如同親姐妹一樣,很多年以後,太子妃老得走不動路,躺在病床上的最後一刻,還拉著俞夏的手道,“下輩子,咱們還做好姐妹……”
旁邊的顧青時:“說歸說,能放開手不?”
俞夏氣得打他,太子妃卻笑著閉上了眼睛。
太子妃去後沒多久,太子也離開了,俞夏和顧青時忙著打理兩人的後事,眼眶也紅了不知多少次。這一世幾乎是他們活得最自在的一世,同這些親人們的感情也極深厚,無論哪個離開,對他們都是一種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