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玨的那些報告,不僅在這邊發,也在那邊發。在那邊,他已經成了研究中古社會經濟形態的專家。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拿著那邊公家和這邊公家的錢四處旅行,然後像我媽一樣站到人前展示風采。
所不同的事,我媽是表演,他是講學。
聽說還真有一票人被他的風姿迷惑,拜倒在他石榴褲下,被稱為冷圈之光。
每當他得意洋洋地向我們炫耀他新評上的職稱,我都覺得很無語。
還有璐璐。
她倒是沒有在那邊領工資,而是潛心研究如何將那邊的技術引進到這邊來。
而對於這麼一個獨苗公主,人們總是要情不自禁地先關心她的婚姻大事。在她十三歲之後,這話題就已經被密集提起。
璐璐自然不勝其擾,而她想出來的辦法也很絕,用古文出了一道高數題,唯有解出來的人才有資格提親。
這當然是沒人解得出來的。
我爸說她這是作弊,相當於讓普通人讀甲骨文。
璐璐卻不以為然,說他當年不也是不服別人安排婚事,出走去了朔方。上梁不正下梁歪,她是學他。
我爸無話可說。
當然,璐璐並不寂寞。她談過好幾個男朋友,有這邊的,也有那邊的。
在她的認知裏,人要兩條腿走路,要麼有智商,要麼有顏值。既然她在智商上處於不敗之地,那麼用顏值來補充也未嚐不可。
所以,她的男朋友,無一例外都很出眾,然而都並不長久。因為每個人都有顏值補充不了的短板。
截止發稿之日,她終於結婚了。對方的身份,其實很是讓我們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因為對方並不是我媽那邊的人,也長得並不驚豔。
但他是這邊第一個解出璐璐那道高數題的人,並且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解出來了。
他的名字叫祖暉,故都建康人,家世一般,父親是江都令。
但他的曾祖父,對於我們家的人可謂如雷貫耳。
祖衝之。
聽到這個名字之後,我媽親自考察了一下對方的人品,覺得沒問題之後,痛快答應了。
至於我……
跟他們比起來,我的生活可謂單純。
在我成年之後,我爸就會時不時消失一個月,到我媽那邊去。
而這時候,我就成了太子監國。
無論他們是在讀書,在做研究,還是在浪,我都是皇宮裏的高級社畜。
不值一提。
*
說完我們家核心成員,再說說我們家親戚。
因為我爸和我媽的關係,我們家親戚也分兩邊。
一邊是我祖父太上皇、我舅祖父王隆、舅祖母華陽縣主、表叔王奕和王熙。
一邊是我外公虞祥、外婆陳怡、舅舅虞甯,以及蕙蕙阿姨。
我媽並不是一直待在這邊。在我成年之前,她一半的時間在這邊,一半的時間在那邊。
所以,對於這邊的宮人來說,皇後的行蹤總是成謎,宮中的事務總是由大長秋處置。
而同樣行蹤成謎的,是我祖父。
自從我爸登基,他就算退休了,從那之後,長住我媽那邊養病。
據我外婆說,這個方案,還是我外公跟他談判談出來的。
這事要追溯到文皇帝那裏去,說起來一匹布那麼長。
簡而言之,還是兩個世界通道的問題。當年對於我爸我媽的交往,我祖父其實顧慮很大,主要原因倒不是我媽的身份,而是這通道的存在。
說來我也能理解,我要是個皇帝,驀地看到世間存在著那麼一個地方,人們擁有幾乎等同於仙術的本事,能夠毀天滅地,並且還早早幹掉了皇帝,那麼我也會感到不安。
所以,祖父從文皇帝留下的著作裏,找到了毀滅通道的辦法。
當然,他沒有成功,否則我們家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至於為什麼沒有成功,大家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文皇帝書中記敘的方法,隻是揣測。我祖父說文皇帝當年已經找到了另一隻玉司南,這事也是子虛烏有。
畢竟他記敘的這些信息從何而來,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據推測,《永明樵問》裏麵說的仙人,大約是文帝朝的太史,或者是終南山裏的某路神神叨叨的野雞方士。玄學之所以是玄學,乃在於它不可考證,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利用人們的疑惑騙錢,那是再尋常不過。受騙者什麼時候都多的是,就算是文皇帝也不例外。
這事,當然也勾起了我兩個熱衷科學的弟弟妹妹的興趣。
璐璐甚至為此選修了量子物理,用她的話說,這就是理論上的蟲洞和多重宇宙。
而小玨則一臉感慨,說一花一世界,存在即合理,可惜這不能用來發論文……
隻有我知道另一個答案。
確切地說,是我爸、我媽、我、王熙表叔和蔡瑜太醫知道。
當年蔡太醫因為陪護我祖父,早早察覺了他的打算。於是他多了個心眼,還在那邊的時候,就將我祖父隨身攜帶的那隻玉司南偷出去,請工藝品商店的人幫忙複製了一個一模一樣的。
這一手,後來果然有了大用。
王熙表叔用複製品冒充,假裝真的在池子裏找到了另一隻。其後果,當然是什麼也沒有發生,我祖父的計劃就此挫敗。
此事,他們二人最終向我爸媽坦白了,而我爸媽選擇了裝不知道,隻另外告訴了我。
至於那池子裏到底存不存在另一隻玉司南,沒有人知道。
我爸曾經再度讓人徹底搜索過一次,仍然一無所獲,於是再也不去糾結。
話說回來。
也就是在那時,我外公跟我祖父長談,約定讓我爸和我媽試一試,如果真的對兩邊都不好,他們就把兩邊池子填了,斷絕關係一了百了。
現在看來,我祖父其實別無選擇。因為他那時唯一的底牌也就是那兩隻玉司南,它們沒用,他也就沒了辦法。
幸好,我爸我媽把兩邊的事都處理得很好,也沒有鬧離婚。見他們安安穩穩,我祖父也就不再操心,長住那邊休養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