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台四壁上果然也繪滿了壁畫,葉易安湊上前去從第一幅開始細細審量,有過失落之城的經驗後此時他驅動了天眼術法,力求對這線條簡陋的壁畫窮盡其意,不泄露任何它想表達的信息。
失落之城的壁畫除了後來寧無缺添加的部分,前麵的原始壁畫繪製的是商部落從誕生到強大,再到播遷霸有整個天下,並進而完成一元神建立整合的全過程。落霞洲的壁畫不再是恢弘的史詩,而是對那失落之城壁畫一個枝節的補充。
在失落之城的壁畫中可見殷商部落初興時本是天地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但隨著殷商霸有天下,曆代商王開始有意識的廢除多神信仰,改為將祖先神與太昊伏羲融合為一的一元神教,以此塑造商王乃伏羲後裔,王權天授,神權王權合一的意識。
在這一過程中,彼時專司負責奉祀並溝通人神的巫覡群體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分裂。掌握著文字書寫與神諭解釋權的他們一部分投向商王,效力於商王建立一元神教的大業。另一部分堅守傳統多神信仰的巫覡則黯然出奔。還有一部分選擇走中間路線的則放棄了使巫覡得以超越常人的半神身份轉職成為史官,以自己掌握的龜甲獸骨文記錄殷商曆史。
落霞洲壁畫描繪的便是那一支因堅持多神信仰而不得不出奔的巫覡們的曆史。信仰之爭的酷烈殘暴使整個出奔過程成為一段異常艱難的血腥之旅,殺戮從空中到陸地再到河流水下,無處不是戰場,時間則是日以繼夜,無時可避廝殺。
雖然堅持多神的巫覡們最終憑借堅定的信仰堅持了下來,損失卻極其慘重,他們也不得不放棄早已居住習慣的黃河流域中部地區一路往極北的苦寒之地遷徙。自此一元神與多神以無盡群山深林為界被分隔開來。
冰天雪地的極北之地中,巫覡們篳路藍縷,先以絕大毅力將修行根基由原本的陽和之氣改為冰寒的太陰氣機,而後收攏山野土人促其生產繁衍,教化其山川草澤萬物皆有其靈的多神信仰。自此,多元神教再度興發,遂使其傳承之火綿延不熄。
古拙的壁畫至此結束,後麵連接的則是大段繁複雲文記錄。好在葉易安現在閱讀雲文已無障礙,遂沉下心思一行行探究下去。
雲文內容是承接著壁畫記載的,殷商半神的巫覡們一方占據中原,一方退居極北自成格局,其後二百餘年間井水不犯河水。在這二百年中占據天下之中的巫覡們結合王權終於最終完成了一元神教的構建,自此天下之神至尊莫過於太昊伏羲,多神信仰則被貶斥為淫祠。
盛極必衰,商紂王帝辛登基為王後倒行逆施,西岐姬周部落應運而起,誓伐殷商。雙方連番大戰中殷商之巫覡與姬周招募之散修亦各為其主上陣廝殺,雙方戰事之恢弘壯烈竟至於天地色變,日月失光,數百上千年後仍被人津津樂道,憑借一點曆史的影子和無窮想象敷衍成封神之戰。
商周之戰中不管是論及修行者的實力還是實際兵力殷商皆占據絕對優勢,奈何原本前景看好的平叛之戰因為帝辛的倒行逆施而民心盡喪。隨著牧野決戰中殷商同樣占據絕對數量優勢的數十萬大軍臨戰倒戈,全局瞬間崩潰的殷商平叛之戰變成了滅國之戰,滅掉的自己。商紂帝辛亦舉火自焚於摘星樓,六百年傳承不絕的殷商就此風流雲散。
西周立國之後總結殷商亡國之教訓,尤其是有感於牧野之戰商軍之倒戈,開始空前重視普通百姓,也即“人”的力量。武王及隨後執政的周公接連下令,廢止殷商時期動輒殺數百數千人以祭祀神靈的人殉、人祭。周公並製禮作樂,以禮樂製度取代一元神教作為王權統治之根基。
以上種種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與殷商時期相比,神的地位大大下降,而人的地位開始上升,這對巫覡們而言簡直是致命的打擊,一場綿延數百年的反抗與剿殺由此拉開序幕。
最終失去王權支持的巫覡們失敗了,他們再次分化,一部分厭倦了無窮無盡的廝殺,投誠於周王室以史官的身份被納入周的統治體製。另一部分不甘心投誠的則化身為方士潛入民間以待時機。
這其中自然也有些巫覡在萬般絕望中想起了當年不共戴天的極北同道,他們以絕大毅力跨越無盡高山瀚海找到了自成格局的多神教巫覡們。
畢竟是同源同種,複有兩百多年的光陰洗刷,加之有共同的敵人可供凝聚人心。多神教對西周瀆神者的南伐浩浩蕩蕩的開始了,塞外各部落高舉著繪有形形色色不同圖騰的旗幟,在眾神名義的號召下踏雪碎冰湧向中原。
新的戰爭開始了,異族入侵是整個周王朝的噩夢,《詩經》裏麵有太多有關於此的描寫,《采薇》篇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範例。“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不遑啟處,玁狁之故……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即便是周王朝尚能號令天下的西周也沒能終結戰爭,並最終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中被攻破國都就此滅亡。東周亦概莫能外,春秋五霸之晉國、戰國七雄之趙國無不年年歲歲囤積重兵於北部邊疆,繼廉頗之後最為驚采絕豔的趙之名帥大將軍趙牧就曾駐守趙國北疆,同時也是整個中原之北疆與北胡征戰長達二十年。
然則中原雖苦塞外異族久矣,但數百年的纏鬥也使多神教的巫覡們意識到馬踏中原實是力所不及,最終南伐無果而終。中原則進入長達五百年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
王權衰落,禮樂不存,天下割據致使百家蜂起,蟄伏二百餘年的方士,也即前巫覡們在諸子百家中尋尋覓覓,最終選擇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
正是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提倡無為,不爭的道家竟然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與儒、墨、法並稱的四大顯學,甚至在戰國前期一度達到了“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與墨家雙峰並立的高度。
可惜統一六國的秦最終選擇了法家,這讓方士們大失所望,畢竟對於他們而言秦始皇嬴政實在是太對他們胃口的人選,為此諸多方士不惜以長生不老為敲門磚意圖扭轉局麵,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了。
方士們甚至顧不上好好掩埋同道的屍身,轉過身去投入禍秦大業,秦二世胡亥以及趙高身邊都不乏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