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宮牆(1 / 2)

大燕朝。

慶安十九年春。

京城街市的喧囂繁華到了宮牆近旁便再無聲息,往日肅穆的無極宮如今卻掛起紅燈籠,一派喜慶祥和之象。

此時皇宮正門大開,文武朝臣分列兩側,門口處有十八宮女執扇,又宦官侍從,井然恭肅。不知何處傳來禮樂聲聲,曲調悠長莊重。

不多時,一行人馬行來,八匹純黑的高頭大馬打頭陣,至宮前漢白玉製“下馬碑”處停駐,前方侍衛下馬、馬匹被兩邊侍從牽走。侍衛執禮器,立於道旁恭候。不多時,後麵先是有一四抬紅綢軟轎行來,遙遙引領後麵兩架更大一些的轎子,在前半步分侍隊伍中央的十二抬紅綢琉璃重頂大花轎左右。

如此規格,在大燕的禮法中僅次於皇帝、護國親王和太子、嫡親皇子。

就連街頭乞兒都知道,今日入宮的是洛氏嫡長女,眾人心照不宣的下一任皇後。

大燕有祖訓,開國之時功臣行賞,尤以魏、秦、洛、趙四家功勞最大,各家世襲國公位,駐守邊疆,如無大錯不得削爵。

如今一百餘年過去,其間執掌兵權立下赫赫戰功的秦氏後人侍軍功而驕,皇室籌謀三年一舉定謀反罪抄家,從此銷聲匿跡;魏氏以巫卜見長,聖寵不衰;洛氏尤擅陣法八卦,更是主持建設了如今的無極宮;趙家則是書香世家,門生故舊遍天下,亦出了不少名相帝師。

皇室與三家輪番聯姻以固皇權,已成了傳統。曆任皇後,幾乎都出自這三家。而三家之間又互有姻親,亦與其餘世家常結秦晉。

大燕朝,就生長在盤根錯節的世族之上。

隨著禮樂漸入**,花轎已然行到宮門前。按照禮法,洛氏女將要在此下驕,乘宮中步攆入內,從此居巽宮,與太子的艮宮遙對,分列乾元宮、坤宮之下。

無極宮整體成圓形,借八卦之意以聚天下陰陽之氣鞏固皇脈,皇族元氏承水德立國,尚黑,崇信道家。大燕建國百餘年,政治清廉,百姓安足,邊疆太平,是為盛世。

花轎內,居正端坐的竟是個小女孩,看起來不過七八歲,一張小臉略有蒼白,雖然尚未長開,卻已是可以想見長成之後的傾世之容。

侍轎中的婢女早已下轎行至花轎簾前,為首的一人上前半步,半卷轎簾扶小洛氏下轎。

那小洛氏身著十二單水紅色金絲繡鳳紋墜玉禮服,衣擺長長地拖在身後,顯得她也有了一絲威儀。一頭烏發看似是隨意地散落,實則是精心打理過,十八顆紫珍珠點綴其間,雙鳳紋鏤金鑲玉頭箍固定住發飾,有若幹水珠狀黑玉吊墜懸於額前。

常言道人靠衣裝,這小洛氏一個七八歲女童,此時借著夜色看上去竟也頗有幾分母儀天下的勢頭。

按照慣例,小洛氏須得先去玄幹宮拜見帝後。如今幾個皇子尚幼,燕朝自三世開始又一向是立賢不立嫡,因此也就省略了與太子互拜的步驟。

下轎、上步攆,不過幾步路,小洛氏不苟言笑,謹遵禮儀,文武百官遙遙望去,紛紛在心中暗讚她小小年紀,心性氣度已是不凡。

步攆一路行至玄幹宮,帝後已然在殿內主位端坐。

小洛氏於三十步外下步攆,隨侍皇帝的大宦官陳友德親自引路,一路帶到殿內正中。小洛氏磕頭、拜見帝後,褪外層紅披衫,兩側宮人早備好代表皇室的玄色金絲鳳紋披衫為小洛氏加上,這就算是入了皇家,從此是最尊貴的人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