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秋語疏雨,鳳凰寶琴(1 / 2)

倒也簡單,聽到這話,郭靖不禁鬆了一口氣。遂問道“那不知是怎麼個簡單法?”

他雖然並不算聰慧,但是也知道最多四年之後,蒙古大軍就已經攻打襄陽。那正是楊過藝成下山的時候,根據原著,蒙古軍隻會更早。這馮德隆的作用固然是大,但是什麼都有個機會成本,若是他要求實在是太複雜,便也隻好放棄了。但好在是“倒也簡單”。

馮德隆卻不先做回答,甚至都不搭理他,而是徑自回到了屋內。因為有求於人,郭靖倒也受得,見沒人搭理,就厚著臉皮跟著進了屋裏。

屋內布局跟上次過來時略有些不同,想來是那個喚作阿梅的少女回來住的關係,給這房間多了幾分陰柔之氣。那喚作阿梅的少女卻是在不知在哪裏拿出陶壺、炭爐,在一旁烹水,過不多時便是衝泡茶葉,動作甚是嫻熟。

郭靖雖知道茶聖陸羽便是盛唐中人,卻不曾想原來這茶道早在南宋時期便已經存在。他雖沒有什麼閑情,卻不得不承認在旁看著茶藝表演有幾分賞心悅目,而且有求於人,便耐著性子看下去。

待到最後,他也分得一杯,隻是他終究是不懂茶的,根本不會品茶,動作無半點優雅,也品不出其中的好來,隻顧得低頭喝茶,不作任何評論點評起。一連下去好幾杯,似乎連馮德隆都受不了他這牛嚼牡丹的樣子,便開口對他道:“你且跟我來。”

郭靖不知道這段品茶又是哪般,眼見得馮德隆有動作,自是跟上,兩人又是七拐八彎走了不少的路,他曉得其中厲害,並不敢落後半步,兩人繞來繞去地走了百來步,卻又來到另一所院子,卻是後院。後院裏也有石桌石椅,還有幾個石臼,想來是舂米用的。

卻見那馮德隆向那幾隻石臼走去,走到左邊第二隻大石臼旁,棒了幾把幹糠和泥土放入臼中,提起旁邊一個大石杵,向臼中搗了起來,砰的一下,砰的又是一下,石杵沉重,落下時甚是有力。砰,砰,砰,砰,砰,砰,舂米之聲連續不絕。

郭靖不知他是何意,卻也不便詢問。正奇怪間花園中東南角七八丈處發出幾下軋軋之聲。聲音輕微,但頗為特異向聲音來處瞧去,隻見當地並排種著四株桃樹。

說也奇怪,數丈外靠東第二株桂花樹竟然枝葉搖晃,緩緩向外移動。馮德隆每搗一下,桂樹便移動一寸半寸。隻見桂樹移開之處,露出一塊大石板,石板上生著一個鐵環挽手。郭靖隻覺得這一幕略有些熟悉,便在那看著,並不伸手幫忙。

馮德隆抬頭看了他一眼,似乎頗有深意,但終究沒有說話,而是走到右首第一隻石臼旁,運力將石臼向右轉了三圈,抬頭向天,口中低念口訣,默算半晌,將石臼再向左轉了四個半圈子,過後又走到中間的石臼旁,將那石臼往地下按。隻聽得一陣輕微的軋軋之聲過去,大石板向旁縮了進去,露出一個洞孔。

“走吧。”說完,馮德隆帶著郭靖便到了空洞裏去。待到得洞裏,他扳動了不知在哪裏的機括,大石板自行掩上,過得會又隱隱聽得軋軋聲響,想來移開的桃樹又回上了石板。

而空洞裏麵則是一條石砌的地道,兩邊是夜明之珠,將這地道照得清楚,隻是這地道不甚高,兩人須得彎腰才得行走。走了百來步,地道漸高,到了一條天然生成的隧道之中。又行十餘丈,來到一個寬廣的石洞。

石洞正中央擺著琴架,上麵擺放著一架古琴,古樸典雅。郭靖心道,花費了這般心思,竟然隻是為了一台琴,這琴必然與眾不同。便細細打量。

這琴與他那日所用的鬆風琴大不相同,琴身長約三尺,較鬆風有狹長,琴麵漆黑,其上似乎有流水斷紋。龍池旁有隸書字體,籍著昏暗的光線,看著依稀是“蕭蕭落葉,漏雨蒼苔”八個字。

馮德隆見他這動作,輕聲道:“這乃是琴中的精品,喚作‘秋語疏雨’。”說罷輕輕撫過琴弦,果有蒼涼之音。而且石洞回音效果大佳,再加上此處隻有幾顆夜明珠照明,又添了幾分昏暗清冷,聞這琴聲,真有秋風蕭瑟之感,仿佛直入骨髓,無法抵擋。

這琴果然厲害。

馮德隆搖頭道:“這‘秋語疏雨’乃是我所藏琴中的最精品,但若要和天下名琴比肩卻稍遜一分,能有此效不過是占了地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