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5 走下樓梯的裸體者(2 / 3)

話雖這麼說,現代藝術既然能叫現代派,也總還是有它們共同之處。這個共同之處是相對古典藝術而言的。如果說,西方古典藝術的特點,是注意內容,標舉模仿,尊重傳統,崇尚理性,那麼,西方現代藝術的共同之處,則是崇形式、重表現、反傳統、非理性。

事實上西方現代派藝術正是從反叛傳統開始自己曆程的,隻不過這種反叛一開始顯得小心翼翼,而且走得也不太遠。1874年4月15日,印象派的第一次畫展在巴黎開幕。那時印象派還不叫印象派,也沒什麼名分,雷諾阿甚至有意使用了“無名協會”這個最不帶刺激性的名稱。他們展出的作品,現在看來也沒有太多出格的地方,所畫無非是些普通的風景和人物。這些題材早已被人畫過幾百年,而且一樣有著明顯的透視和視覺真實感。唯一的不同是畫法——新的“條件色”取代了傳統的“固有色”,造型和構圖也略有不同。僅此而已。

就是這麼小小的一點變化,在當時卻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初出茅廬的印象派畫家們被罵作精神病人、無知暴徒、沽名釣譽、不擇手段。尤其不能讓行家們容忍的是,他們居然還想“用畫得比別人更壞的方法來引人注目”。的確,在傳統的批評家看來,像《日出·印象》(莫奈,1872)這樣的作品實在是浮皮潦草,不負責任,充其量“隻是一種印象”。一個批評家甚至連這幅畫的標題都覺得可笑,便幹脆把這夥人叫做“印象主義者”。所謂“印象派”,也就由此得名。

沒錯,莫奈他們也許隻不過畫了點“印象”。但,是畫客觀的“形象”,還是畫主觀的“印象”,卻是傳統與現代的分水嶺。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西方現代藝術的狂飆突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三〛

印象派這一頁很快就翻過去了。沒有多久,莫奈、馬奈、德加、畢沙羅和雷諾阿便已顯得老氣橫秋。取而代之的是後印象派,是塞尚、凡·高、高更,然後是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未來派、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等。更新換代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在1874年那個多事之秋,印象派是先鋒和前衛的,現在卻成了保守和落後的標誌。1908年到1914年之間,堪稱先鋒前衛的是立體派,到1925年前後,先鋒和前衛已變成了超現實主義。而在今天,所有這些又都已是明日黃花。

這就是現代藝術的特征。對於現代藝術來說,任何一個流派,無論當年如何先鋒如何前衛,一旦變成了傳統,就隻能黯然神傷地退出曆史舞台,讓位於後來人。

現代藝術對傳統的反叛和蔑視,甚至會通過他們的作品露骨地表現出來,比如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有抽屜的米洛的維納斯》。這是一尊一百厘米高的著色青銅雕塑,幾乎就是古希臘雕塑作品《米洛維納斯》的翻版,隻不過這位愛情女神的頭上開了天窗,胸部、腹部和膝部裝了抽屜,就像杜尚的“蒙娜麗莎”加了胡子一樣。達利的用意和杜尚也是一樣的——經典和傳統沒有什麼了不起。不信請往抽屜裏看,那裏麵可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

既然原本什麼都沒有,那就用不著再穿皇帝的新衣了,幹脆光著身子走下樓梯。

事實上西方現代藝術正是一位“走下樓梯的裸體者”。她一麵脫著傳統的戲裝,一麵走下神聖的殿堂。不錯,藝術曾經是很高貴也很高傲的。她由繆斯女神庇護,高居於“上層建築”之中,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與之親近,一睹其芳容。的確,在傳統社會,藝術是屬於特權階級和優勢階級的。那時雖然也有民間藝術,但要麼不被看作藝術,要麼被主流文化收編,並立即變得高貴和高雅起來。

現代藝術卻必須“下樓”。因為現代社會在本質上是屬於市民和大眾的。它要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獨立、自由和平等,要求個人權利的確立和社會資源的共享。這樣一來,藝術就不能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品,也不能再以上流社會的審美趣味為唯一標準。也就是說,它必須從奧林匹斯山上走下來,走到塵世的喧囂中去。

現代藝術要“下樓”,就必須先讓古典藝術“下課”。事實上,在現代藝術誕生的前夕,陳陳相因、因循守舊的古典主義美學原則,已經成了束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枷鎖。尤其是當這些美學原則被保守勢力奉為圭臬,並借助官方權力壓製新生力量,不許人們越雷池一步時,就更加讓人忍無可忍。

枷鎖必須打碎。而且,要打,就把它們都打碎了!

〚四〛

支撐著古典主義美學原則的是理性。

理性是人之為人的表征,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理性曾經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法治的國家,民主的社會以及由科學進步帶來的經濟繁榮。於是,在理性主義發展得最完美的時代,理性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那個時代,“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麵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反杜林論》),就連藝術也不例外。事實上,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大師萊昂納多·達·芬奇,已經明白無誤又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繪畫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又豈能不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