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項事關重大的決議薑雲楓都會將其擋在五日一次的朝堂上說出來,雖然朝堂上沒有人會反對他,但是他還是堅持了這個習慣。
一般來說,當薑雲楓想到或者要做什麼的時候他都會最先和霍光、丙吉以及金日磾說一下,在闡明事情的利弊之後再放在朝堂上說一下就好了。
這不是說薑雲楓還老是畏手畏腳什麼的,這是一種態度,而且薑雲楓也有自信這些提議都能夠得到絕大多數朝臣的讚同。
那些大部分或者說所有人都會反對的事情他也不會拿到明麵兒上來。
鹽鐵令的取消問題算得上是自從劉徹駕崩之後到現在所引起爭議最大的一件事了。
自古官商不分家。
商賈,這種職業自古以來就不受人們歡迎,當然,這是在明麵上的,在背地裏,不管是平明百姓還是官僚貴族,絕大部分的人都想通過商業撈點錢。
和以後的封建王朝不同,那些所謂的商賈重利輕信的說法現在還不是很嚴重,因為儒家的影響力還遠沒有達到那麼大的程度,但輕商賈這種心態是人們自古就養成的習慣性偏見。
農耕社會,重視的向來都是農業。
鹽鐵令的施行是劉徹收斂財政的一項手段,是為了應對海內虛耗問題而誕生的一項舉措,而與此同時也誕生了私鹽這一瘋狂斂財的交易。
西漢現在市麵上私鹽盛行,隻有官僚貴族這些不差錢的人才去買官鹽,而百姓們這種吃一頓鹽都要琢磨好幾天的人購買的通常都是私鹽。
原因無他,私鹽比官鹽便宜。
私鹽,說到底就是一種商業行為,表麵上操刀的是商賈,但如果真的單純隻有商賈的話那麼朝廷不會做出動作嗎?
所以說,這市麵上的私鹽不敢說全部,但也得有個八九成有各個官員參與其中的。
最少是以官員之名為私鹽販子提供便利,而他們則是坐享其成的。
這就是為什麼薑雲楓在提及取消鹽鐵令這一事請時會遭到官員們反對的原因。
但事情還是順利的解決了,這其中並不是隻有霍光丙吉等人甚至是皇帝劉弗陵的支持,更有薑雲楓的強勢。
很簡單,沒人能扛得住薑雲楓所說的兩件事中任何一件事的後果。
第一就是鹽價的降低會讓百姓們對西漢官方的信心大幅度的提升。
鹽其實算是一種聽奇怪的東西,可能自古以來所有的調味料中隻有鹽才穩穩地占據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還不可缺少。
別的薑雲楓不知道,但據他所知好像鹽是唯一一個類屬於調味料,但是長時間不吃會死的調料。
話說回來,劉徹當初也正是看上了鹽不可缺少這一特點才定下了鹽鐵令這一政策。
第二,仙糧的冒領問題。
這是西漢,並不是科技發達的而是以世界。沒有那麼多的高科技來幫助人們統計,甚至就連最正規的史料等文獻都還是用竹簡記載的,連紙也是才出現不久。
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就連一點錯誤都不出的把仙糧挨家挨戶發放到都是一個問題,更別說還極有可能有人冒名頂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