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還君明珠(1 / 2)

對於玻璃,薑雲楓並沒有太多的規劃,因為打從一開始他就把一切都想好了,也做不出設麼調整了。

玻璃的價格勢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所以現在就是趁著這時候人們還稀罕這玩意兒的時候盡量獲得更高的利益,但這並不是一錘子買賣,以後還會有源源不斷的玻璃被生產出來,所以價格的下降是一定的。

不能為了高額的利潤而縮減玻璃的產量,因為在這個年代玻璃並不僅僅能作為奢侈品,它還有更多的用處。

最起碼,大棚就能用到。

沒有塑料油紙,玻璃就是大棚棚頂的最好替代品,大棚不可能永遠都用小麥或者是水稻的秸稈做頂,如果是那樣的話遇到風雪天氣就傻了,甚至可能讓整個大棚的作物都受到損壞。

更何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玻璃也會隨著價格的降低慢慢被應用到更多的地方,到那時雖然利潤遠沒有現在的高,但勝在細水長流,能源源不斷的賺錢。

為了這西漢的財政,薑雲楓真的是操透了心。

西漢的財政在文景兩帝的時候是巔峰,隨後就隨著武帝劉徹的繼位而慢慢走向了衰減,雖然對外戰爭很是能提升一個民族的底氣,但戰爭這種事兒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文景兩帝之後西漢財政的巔峰應該就是劉徹在位的後半程時期了,雖然是用算緡告緡等一係列有些畸形的政策獲得的,但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劉徹是真的不缺錢。

但現在不一樣了,劉徹留給劉弗陵的就是一個空殼子的西漢。

這並不是虛言,而是真的。

年輕時候的劉徹是巔峰時期,那時候的劉徹無論是在以戰爭為主的外交和對內政策上都很值得人稱讚,但晚年過於追求尋仙問道以及巫蠱之禍的發生消耗了西漢國庫大量的錢財和物資。

本來在接任丞相的時候薑雲楓覺得雖然劉徹把他爺爺、父親以及前期自己所打下來的大好前景揮霍的差不多了,但最起碼因為算緡告緡等措施積存的財富還在。

最起碼西漢是一副民窮但國不窮的景象。

然而事實證明他想多了,他這個丞相的處境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沒錯,不僅民心民意岌岌可危,就連國庫裏都沒幾個大子兒。

泰山封禪、東遊祭天尋仙問藥、巫蠱之禍等等等等都是極其消耗錢財的一件事,所以劉弗陵當真算得上是挺慘的。

民心民意不行,對外戰爭不行,國庫裏也沒錢,而且上麵還有個霍光壓著。

也正是如此薑雲楓才把玻璃這事兒拿了出來,他當初本來打算的是就弄點兒給大棚用,等以後西漢的經濟複蘇之後再把玻璃拿出來,因為如果等到那時候就能通過玻璃獲得更多的利潤。

然而時不我待,薑雲楓等不到那個時候了,所以他也隻能放棄了西漢國內原本能獲得的大量利潤,轉而朝著西域等外邦看去,至於國內,就隻能等百姓們生活好了之後吧。

賺的少也行,總比一點兒不賺來得好。

不過現在薑雲楓的心思並沒有放在這上麵,因為相比之下還有著更重要的事情等待著他去做。

將士們將翠玉交到了他的手上,他也要將明珠交給將士們的家人。

在西漢的北方其實並沒有春耕這一說,因為西漢的耕種格局比較單調:夏季收獲小麥,種上大豆或者小米等作物,也就是西漢人們常說的菽和粟,而等到秋天大豆和小米收獲,土地又會再次被種上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