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撫恤(1 / 2)

事情很快就有了定論。

這些新遷入枳道的人全部都是前些年為了躲避戰亂和苛稅的隱性人口,不僅朝廷希望在他們身上做一個表率,就連他們也想在出世之初給朝廷留下一個好印象。

更何況,朝廷給出的條件或許比不上已經種上地瓜的那些人家,但和沒有地瓜之前的西漢相比已經足夠優厚了。

玉米的畝產量是沒有地瓜高,但卻也比這個時代的麥子多出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有餘,雖然薑雲楓說等到秋收的時候並不會以等重的糧食來交換而是給他們工錢,但卻也說了這工錢遠比他們自己種植麥子要來得多。

薑雲楓給出的工錢是玉米最後產量的三分之一,和之前對待種植地瓜的人家相比看起來不多,但卻也已經不少了。

玉米的畝產量就算是以兩千斤來算,最後這些人也能得到三百餘的糧食,更何況以枳道這邊的地理條件來說玉米的產量最後是決計不止於此的。

更何況這僅僅隻是一畝地的,在西漢這個時代,哪戶人家裏不是種植著幾十畝甚至是上百畝地?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在為朝廷種玉米的時候朝廷是不會對他們收取賦稅的,也就是說這三分之一的糧食最後都是實打實的入了他們的口袋的,不用像以前一樣向朝廷繳納近四成的賦稅。

在領頭老人的帶領下,這第一批選擇出世的人都決定聽從朝廷的方案種植玉米,雖然還有很多人因為想著地瓜而不情願,但總體的聲音還是達成了一致。

人就是這樣,那些不情願的人永遠都看不到那些得了好處的人家都曾付出過什麼。

他們可是親手將自己家的青壯送去了戰場,而那些青壯是冒著隨時可能死亡的風險才為留守長安的家人換來了地瓜的種植權以及朝廷以等重的舊糧換取仙糧的待遇。

再看看這些人,他們付出了什麼呢?在西漢勢弱的時候入山隱居?

從私人感情的角度來說薑雲楓同情他們,因為他們隱居也是無奈之舉,但從丞相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並不值得他可憐,因為他們在西漢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選擇了避退。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在來到這西漢之前薑雲楓的看法總是很主觀的,因為那些不主觀的看法都已經在社會的敲打下磨平了,但在任職丞相的這段時間以來他的思維已經改變了很多。

現在西漢的事務可以說是由他一手統管,雖然這樣做很累,但卻也讓他看到了相同事物下的不同觀點。

在對待這些出世的百姓時要優厚,因為一是要做一個好的開頭,讓以後出世的百姓放心,二也是要穩住這些人的心,免得他們不滿朝廷的安排再次隱居。

但不管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才行,不然的話會讓別的人心生不滿。

就好比那些未曾隱居過的百姓以及為西漢戍邊和戰爭出力甚至是出命的士兵。

在確定好了這些人的意見之後薑雲楓就離開了,順便還帶走了枳道的縣丞。

這個縣丞雖然之前沒有犯什麼根本性的錯誤,他僅僅是害怕薑雲楓而警告了這些出世的百姓不要亂說話,但在無論是在薑雲楓還是在這些出世的百姓心中都已經不合適再擔任枳道的縣丞了。

這會給那些出世的百姓心中以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