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戰爭這回事兒沒有啥好說的。
草原民族和漢人的衝突不是一天兩天的了,這種衝突幾乎在整個種花家的曆史上都能看到,所以薑雲楓自然是知道這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而且對於這個時期的西漢人來說匈奴更多的還是一個心結,一種煩悶。
衛霍兩位神將創下的真可謂是不世之功,而後來李廣利的失利讓所有的漢人都感覺失落,甚至是憤怒。
所以,對於西漢人來說與匈奴的戰爭是有一層特殊含義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但絕對要多於其他的朝代。
現在西漢的勢頭是好的。
內亂平複,發展也穩定,今年徐揚兩州那邊還多了三萬餘畝新開墾出來的荒地,而且還是利用戰俘去耕種的,這會讓西漢明年的財政得到很大的緩解。
財政得到緩解了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賑貸貧民,降低賦稅,甚至是免除徭役。
這是一種鏈式反應,隻要西漢不出現那種屬於不可抗力級別的意外,那麼西漢的穩步向前發展的腳步就不會停滯。
而當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之後,西漢的實力就能夠抵禦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抗力因素了。
如自然災害以及兵禍等等。
不過薑雲楓不知道的是,在他還未收到彙報的情況下趙充國這個一向穩重的太尉卻有了激進的動作。
自從第一批放歸匈奴的戰俘離開居延進入草原開始到阿都沁夫的回歸,再到陸陸續續地有不少戰俘回歸,趙充國的心已經越來越堅定了。
在十月的開端,也就是距離放歸戰俘的兩個月之後,居延這邊一共接收了十二名返回的戰俘。
而這十二人並不是所有選擇返回居延的戰俘,隻是居延選擇接收的人數是十二人。
其中還有二百餘人也想要如同這十二人一樣返回居延,但卻被趙充國給拒絕了,原因就是他們都是空著手回來的。
對於戰俘,趙充國隻想要那些有價值的,而不是廢物。
雖然從匈奴帶回來的戰利品並不能夠完全體現一個戰俘的價值,但卻也能從側麵去佐證一個人的心理以及能力的高低。
除去最先歸來的阿都沁夫之外,其他十一人也是各自帶回了一些戰利品。
他們有的人是像阿都沁夫那般返回了自己原本的居住地,在發現自己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之後怒氣橫生,在經曆了一番殺戮之後帶著能帶上的戰利品返回了居延。
還有一些人已經絕了返回自己居住地的心思,他們選擇隨便找一個小部族加入進去,但幾乎所有的部族在聽到他們是自西漢返回的戰俘之後無一例外的拒絕了。
就如同漢人無法信任匈奴人一樣,匈奴人也無法信任在西漢居住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戰俘,即便他們本來就是匈奴人。
雖然大部分都不是自願的,但不得不說這些戰俘還是為保衛這些突厥民眾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的,而且還落得個家財盡失的下場,這就讓那些戰俘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