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商業競爭是正常現象一(1 / 2)

超市動了誰的蛋糕?

農貿市場,百貨大樓,包括糖酒公司、供銷社,似乎都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係。

易軒這次沒有租,而是直接買下了位於和平路的紡織廠倉庫。

當他想開超市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位置,一是附近的居民密集度高,二是除了倉儲的七千平,外麵至少還有三四千平的廣場。

易軒打算將他們利用起來,建成一個個隔檔的小吃,形成規模效應後,所產生的利潤也非常可觀。

“這是我畫的門店布局圖。”

慕妍將一份裏麵的簡易布局圖交到了易軒。

“剛剛開會,我沒好說,怎麼有黑眼圈了,警告你啊,給你安排事是怕你太閑,可不是讓你太有事業心。

以後咱倆有孩子,雖然可以請保姆,但孩子還是有父母帶大最好。”

慕妍沒好氣的在他後背上撓了一下。

開會時一本正經,這才剛散會,就沒有一點的正形了。

易軒淺笑著攤開圖紙。

從這張圖上,他可以看出慕妍在德國的兩年學的很認真,所有的品項結構她都有考慮。

這點在以往超市林立,一個普通員工都知道,但現在講超市,很多人都還不明白超市二字是什麼意思,就顯得難能可貴。

“怎麼樣?”

見他目光落在圖上,時而皺眉,慕妍有些緊張的問起。

“挺好的,我老婆真能幹。”

“別鬧,說正事。”

易軒嘿嘿笑著,收回自己想要進攻的手,再次將目光落在紙上。

“有些地方調整一下,一是我們的品項結構不能照搬德國的超市,所以像汽車用品這些需要強專業的商品,暫時砍掉不選擇;

其二,德國那邊人大多采取的周購形式,一次性對某一單品一單的銷售量可能會大,還有就是他們的人工成本高,所以他們多采用倉儲式貨架,

而我們的購物習慣是,沒事就逛逛,這樣就沒必要采取重型貨架。”

易軒拿著圖,一邊想著一邊說。

他對超市這塊的了解並不輸於專業人士,因為凡是從事金融行業的人,認為最基礎也是最好用的集資方式就是開個超市。

“整個結構的劃分,百貨、食品、生鮮,5:3.5:1.5。

你這幅圖生鮮的比例都快達到3.5,這個不行,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更不符合區域的購買習慣。

國外的超市在起步之初,其實也屬於百貨加強型超市,因為他們的發展相較我們要快,此刻進入了第二階段,食品加強型超市。”

“那第三階段呢?”

慕妍看他的眼神中此刻全是崇拜,這些她在德國實習時,根本就沒有人告訴她。

“第三階段,更準確的說是二點五階段,就是以生鮮為重點的超市,真正的第三階段,則是在便利二字上深挖了,這個至少還有十五年,暫時不用考慮。”

易軒又仔細看了生鮮區,接著道:

“肉禽區,以豬肉為主,至少要占到60%的陳列麵,而你現在牛肉和豬肉都快持平了。

妍妍,兩年在德國,怎麼把腦子學得模式化了。”

雖然不是批評,但多少帶了點指責的意味在內。

別說廣合這樣的三線城市,就是全國的一線城市,牛肉的銷售和豬肉都不在一個體量上。

“收銀台布置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