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品元晶頂著,木子賢提升境界,節省下不少能量點,加之仙然、順心、心燃、如意不停地輸血,儲蓄已經超過7000萬點。
大致翻看了一下來源記錄,順心的貢獻占了大頭,軍方以及全社會都在馬不停蹄地做著基因提升。
短短一個多月,提升人數超過1500萬,效率不可謂不高,規模不可謂不大。
除了收獲海量的能量點外,木子賢的心中也倍感自豪,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偉大!
一周以內,還要賺3000萬點,才能破億,他不免在心中又打起了楊老頭的主意。
再上一次新聞連播,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動不動就打領袖主意的人,除了他,也是沒誰了。
。。。
與此同時,首都,華盟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長,以及七八位理論物理學、數學、發動機工程學等領域的院士權威,相約聚首在科技部會客廳。
會客廳裏的氣氛,熱烈極了。
一群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吵吵嚷嚷,激動異常,顯然是受了什麼大刺激。
其中,工程院院長李向南尤為興奮,嗓門最大,底氣十足。
他是聚變發動機領域的開創者、奠基人,十年前,臨危受命,主持新一代航天發動機的研發工作。
科學院院長曲直,並未摻和進去,背著手,在會客廳裏來回踱步,顯得有些焦躁。
不一會,科技部女部長王清也急衝衝地趕了過來,同她一道而來的,還有安全部部長趙惠東。
剛進會客廳的門,一群老頭子就圍了上去。
“王部長,安全部找到人了嗎?這個‘李賢’到底是誰?能不能盡快給我們做一次學術講演?”
曲直的動作敏捷極了,一個健步就堵在了王清的麵前,迫不及待地問道。
木子賢的三篇論文,走安全部的‘渠道’,以‘李賢’為筆名,三周內先後發表在《應用材料》、《數學期刊》、《科學》三項核心期刊上。
這三篇史詩級的論文,直指當下反物質發動機技術的關鍵難點,對於相關領域的專家來說,自然是耀眼的無法直視。
因而,很快引起了幾名有掃刊習慣的專家的注意。
幾名專家縱向深挖出‘李賢’的所有論文,又橫向傳遞給業內同行、權威,相互討論印證。
鏈式反應形成,發動機技術領域的‘核爆’發生了!
很快,悅州大學碳納米材料實驗室,就依循《碳納米阿爾法改進型材料的變種在常溫超導材料製備上的應用》這篇論文,製備出了一種命名為‘賢式一型’的石墨烯材料。
對其阻抗溫度曲線作了詳細測定,以最快速度,形成一篇數據詳實、論據有力的驗證型論文。
並花錢上刊,迅速發表,搶占了一號位‘沙發’,順利蹭到了一把‘青史留名’。
事實上,缺乏實驗論證的過程,如果沒有安全部的‘渠道’,木子賢的論文是很難通過頂刊編輯的那一關的。
若他能完善這一實證過程,再發表,無論從學術成就上講,還是專利獲益方麵,都將更加完美。
然而,木子賢是誰?缺錢嗎?
體質是戲精,專業是逼神,能照貓畫虎把論文弄出來就不錯了,其它與裝B無關的事情,根本不用想。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悅大材料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生,在BBS上八卦了這項成果及其重大意義,一夜之間,被頂上十大。
很快,轉載大軍行動起來,各大高校BBS、部分門戶網站相繼出現‘李賢’的名字。
。。。
西盟數學研究院的動作也不慢,享譽世界的大數學家馮德爾斯曼,在《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在高溫等離子體軌跡預測上的應用》公開發表三天後,便對其進行了高度評價:
僅從數學的角度看,不得不承認,李賢先生的論證過程充滿了靈動和美感,對偏微分工具的理解和應用,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層次,將千禧年難題的解決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我在沒有看完全文的情況下,就多次忍不住在稿紙上寫下了讚美的辭藻。
然而,論證完全文後,我卻沉默了,陷入到一種難以表達的情感中。
此篇論文,無疑將對熱核聚變、反物質淫滅等極端反應應用技術的提升,以及黑洞、中子星等極端星體的理論研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李賢先生似乎並未對他自己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傾注熱情,而是僅僅將之作為一種科學探索的工具,對工具本身的重大改進,他顯得毫不在意,幾乎到了無視數學界名譽的地步。
作為一名數學家,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也許這就是東方文化中的一種含蓄?
亦或是他本就是個不在乎聲名的人?
如果可能的話,我很期待與李賢先生的會麵。
一石激起千層浪!
東西方各大媒體,對馮德爾斯曼的評價爭相轉載,事件進一步發酵,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