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蕭峰之後,東方不敗隻覺心裏空蕩蕩的,有一種莫可名狀的傷感時刻縈繞在她周圍,可為了自己對耶律洪基的承諾,她還是努力支撐,全麵策劃遼國的複興大計。
在東方不敗力求為大遼帶來繁榮與安寧的未來藍圖中,她總結自己先前治理日月神教的經驗,做出了四項基本規劃。
第一項基本規劃,是在遼國恢複中華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處士橫議、百家並起的局麵。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田齊桓公。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稷門附近。
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戰國中後期各主要學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宋鈃、尹文、魯仲連、田巴、貌說、鄒奭,幾乎都來到過稷下,《史記》描述當時的盛況:“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鄒衍、淳於髡、田駢、接輿、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
稷下學宮是一種由官方主辦、私人主持的辦學模式,其中彌漫著不問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曆的學術自由氣氛。
此種氣氛自秦漢兩代之後,就逐漸消失在華夏大地之上了。
處士,指的是有才德卻不願做官的人;橫議,就是隨便議論。處士橫議指不做官的賢能之士可以無所顧忌妄加評論國家政//治。
據《孟子?滕文公》記載:“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而這種風氣,與當年的“稷下學宮”一樣,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但博古通今的東方不敗眼下卻要讓這些重現人間。確保在遼國的每一個地方,百姓的智慧能得以如此發展。
第一批學宮就在上京開設,被命名為“臨潢學宮”,其運營模式與稷下學宮極其類似。隻不過官府出資更多。幹涉卻更少罷了。
第二項基本規劃,是在大遼的每一個地方,各族百姓能以自己的方式崇拜自己心目中的真神。
東方不敗出身日月神教,而北宋時崇拜日月的宗教有摩尼教、薩滿教等,她也弄不清哪一支是日月神教的前身,隻知道在北宋末年,徽宗皇帝治下忽然出現了一個希奇古怪的教門,叫作甚麼“明教”。也就是摩尼教,據說是西域的波斯胡人傳來的。
這些明教的教徒一不拜太上老君。二不拜至聖先師,三不拜如來佛祖,卻拜外國的老魔,可是又不吃肉,隻是吃菜。
當時徽宗皇帝隻信道教,他知道之後,便下了一道聖旨,要後來撰述出武學巨著《九陰真經》的黃裳領兵去剿滅這些邪魔外道。
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派出的官兵大敗。
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殺了幾個甚麼法王、甚麼使者,結果引出了一連串江湖的血雨腥風。
東方不敗心想,既然明教不容於他大宋,那若是能將其招引至大遼,不但省去了中原武林人士的死傷,還會為遼國增添不少武藝超群的幫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