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下來,關於穆文傑的誹謗風波雖然平息了下來,但是對穆文傑的個人形象也是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
雖然環球這次的公關做的很出色,也很盡力,但是負麵影響還是不容易完全消除的。
很簡單的道理,當大家都在罵穆文傑的時候,你也跟著罵了,雖然最後證明是你錯了,但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這個錯誤,因為承認就代表了是自己愚蠢信了謠言。
有些人或許會把自己轉發的文章和一些言論刪掉並且重新轉發真相道歉,但是更多的人會選擇看不見,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愚蠢,或許會偷偷刪掉自己轉發的文章,但絕不會再轉發真相。
他們會當做什麼事也沒發生,該幹嘛幹嘛,而且會從心裏開始對穆文傑這個名字下意識的抵製,因為當初自己罵過他,還會有一種自己被耍了的心理。
所以說,謠言四起的時候,可以像病毒一樣傳播,但是想要普及真相的時候,卻不會一樣的順利。
這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撫平這次謠言帶來的影響。
3月14號,金曲獎。
華語樂壇一年一度的盛典。
金曲獎,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全球曆史最久之一的音樂獎項,可以說是華人音樂裏麵最高級別的頒獎典禮,金曲獎的公正,權威和專業,是華人音樂裏麵其他的商業頒獎典禮所不能及的。
曆年來,金曲獎在行政院新聞局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愈來愈受到唱片業界與民間的肯定與喝彩。
歌手能夠入圍到金曲獎的名單中都是一種肯定了,更不要說得獎了,而金曲獎可以說是所有華語歌手都希望能夠得到的一個獎項。
獎項雖多,競爭卻也極為慘烈。
據統計。
華語樂壇每年有2000張以上的專輯發行,而最佳國語專輯卻隻有一張。
每年出道的新人男女歌手,有500個以上,最佳新人獎也隻有一個。
最佳國語男歌手、女歌手、
最佳樂團、最佳演唱組合、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最佳客語專輯、歌手、
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單曲製作人、
最佳年度歌曲獎、特別貢獻獎、
最佳作詞人、最佳編曲人、
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最佳音樂錄影帶……等等。
能拿到上麵任何一個獎,都是從事音樂行業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無上榮譽,每一年有多少的歌手、作品爭破腦袋都想要在金曲獎上露露臉,哪怕僅僅是提名都可以達到光宗耀祖的效果。
金曲獎的評審製度,雖然從入圍名單的篩選再到最終獲獎名單的確立經過了層層的投票討論,力求保證最終的獲獎名單是最客觀、最公正的;
但是說白了,金曲獎的這一評審機製實際上還是與大眾投票、民眾選舉的道理是一樣的。
而不同的是,金曲獎的這一評審機製是在一群所謂專業人士的小範圍團體內進行。
任何一個頒獎機構,哪怕再權威、再公正,所有確立這些獎項最終名單的機構始終還是由帶感性多過理性的人類組成。
換句話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有自己的喜好、情感,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要做到完全的客觀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
沒有誰能夠百分百保證自己一定就能拿到某個獎,因為金曲獎經常爆冷的事並不少見。
正如之前所說。
始終這一過程還是存在許多的個人情感的因素,所以在評審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出現意見的分歧而產生不同的矛盾。
而當矛盾出現的時候,這就需要一個權衡點進行權衡。
畢竟這些矛盾是人為的因素,這是可以解決的。
當然這同時就會讓最終的獲獎名單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所以大家會在各屆金曲獎的頒獎禮上看到或多或少爆冷或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局麵。
當然,這並非誌在否認金曲獎的權威性及公正性。
畢竟金曲獎從入圍到最終獲獎名單的確定都有一套相對客觀的標準及較為權威的評選機製,基本上,評出的獎項也都有非常詳細和專業的理由,也基本能受到大眾的認可。
如果有自己的偶像沒被選上,粉絲們吐槽歸吐槽,還是能夠接受的。
而今年,金曲獎呼聲高的人,自然非穆文傑和童彤兩人了。
最佳樂團幾乎沒跑了,鳳凰樂隊是拿定了的。
最佳新人和最佳專輯,以及最佳專輯製作人,單曲製作人這些就不一定了,穆文傑和童彤呼聲雖然高,但也隻能代表他們的熱度高,粉絲多;
同時期還是有很多新人能夠威脅到他們的,像穆文傑和童彤當初參加《創作跑道》的時候那些同台競爭對手,像張希澤、潘衛白、胡陽彬、蔡靜雅、陶策都是有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