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講話之心理失衡 當發生“愛的衝突”(2 / 2)

從小到大,我們在成長中得到了來自父母的很多關愛,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已經習慣得“理所當然”了,而忘了父母付出的一片苦心,也理應得到愛的回報。

2. 反求諸己。

我們不妨回憶並反省自身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經常與父母頂嘴、從來不向父母傾訴心中的苦惱、有時可以一個星期甚至更多天不理睬父母、向父母要錢時很少考慮家裏的經濟支付能力、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教育你時覺得他們太嘮叨……

3. 理性麵對。

小時候,你是父母的尾巴,你需要父母,需要保護;如今,你長成了少年,你成了父母手裏的風箏,你渴望獨立,渴望自由,卻不能掙脫父母的“拉線”。如果你真的成了斷了線的風箏,你將飛向何方?麵對代溝,是做叛逆者還是用積極的行動跨越它呢?

【技巧指導】

1. 理解父母。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門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隻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鐵杆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就把它打開了?”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理解,才是打開別人心鎖的鑰匙,與父母的交往亦如此。

2. 學會克製。

當與父母發生衝突時,不妨試試“紅綠燈控製法”:先給自己亮一盞紅燈,告訴自己:“停下,忍住5秒鍾。”然後給自己亮一盞黃燈,告訴自己:“值得頂嘴嗎?頂嘴的結果是什麼?我可以怎樣麵對這個問題?”現在,你可以給自己亮一盞綠燈了,告訴自己:“適當宣泄自己的情緒,埋頭寫日記、聽音樂、找同學傾訴……”

3. 學會包容。

你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你視為“珍珠”的東西,你的父母常常不屑一顧;而你父母認為至關重要的“穀物”,你又滿不在乎。從而引導學生認識“代溝”不影響人的相互接納,我們不必去改變父母的價值觀,隻要接納多元價值觀即可。

【結束語】

我們不僅要懂得珍愛家庭的溫馨,感謝父母的關愛;作為家庭的一員,我們更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愛駐我家”,相親相愛到永遠。

現在,很多中小學生對父母有抱怨,認為父母很難理解他們,因此也容易出現親子矛盾。作者也從自己班上的學生那裏聽到了很多抱怨。

作者在講話中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讓學生感受父母對自己真誠的關愛,並給大家提供了和父母交流的技巧。作者的講話沒有說教,而是通過生活化的真實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父母多年來對自己成長的默默付出。作者讓學生意識到,正是因為父母不求回報的付出,才使自己把這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的了。

作者倡導學生要強化在家庭中的責任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增進和父母的溝通,把家建設得更加美好,這對學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作者可以讓學生實踐一下如何加強與父母溝通的技巧,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