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路很難走。
艱難地走到山腰處,張強指著石頭凹槽和上方生長的鬆樹構成的半遮蔽處,道:“這裏可以避雪。”
躲進遮蔽處後,張強說道:“現在擺在我麵前有兩個抉擇,是在這裏過夜,還是頂著風雪繼續趕路。”
“這個突出的地方可以遮蔽風雪,樹根在上麵,不會有水滲入。”
大雪之下白朦天,能見度很低,沒有太陽和星星去辨別方向,也沒有指南針和地圖,往穀底走並不是求生的方向。
“但這裏沒有引火物,沒有足夠的柴薪,沒法生火,我也不想睡在雪地上。我得往下走,說不定可以找到大雲杉之類的能鋪個床躺著。”
繼續往穀底走。
張強生怕他走著走著,呼嘯的暴風雪就驟然一變,變成了暴風雨,劈裏啪啦地打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保加利亞山脈,氣溫經常會在冰點上下波動,這就導致了有時候白茫茫的大風雪毫無征兆地就成了冰冷的暴風雨。
這是個壞事!
暴風雨會弄濕身體,帶走熱量!這時候太陽下山了,裏拉山脈夜間溫度會降到了零下十一二攝氏度,極有可能導致失溫現象。
長期失溫,身體機能會不斷減弱,嚴重時更是能致人與死地。那些攀登雪山的罹難者基本都是死於失溫的。
好在張強運氣還不算差,並沒有遇到暴風雨。
走到山穀的時候,白朦天氣已經散去,暴風雪也漸漸變小了。穀底積雪較淺,是一片深邃的針葉林,對麵的幾座山頭上也長滿著各種針葉樹。
“這是薊草。”張強指著一顆枯黃的植物說道。
張強做了一個手勢,道:“薊一般會呈這種曲線彎曲下去,雨滴打在上麵時,就會從薊的末端彈出去,薊裏頭有十之八九是非常幹燥鬆軟的。可以作為引火物。”
張強將這些幹燥的薊收集起來,裝入口袋中,去尋找宿營地。
走在針葉林中,他有了意外發現。
“這截骨頭是狼留下來的,好像是羚羊的骨頭,上麵還有細小的肉渣。”張強把肉渣放入嘴中咀嚼,說道:“沒有腐爛,說明裏麵的骨髓可以吃。”
骨髓含有豐富的脂肪酸,蛋白質和鈣質。
最終,他把宿營地確定在了一處山腰上。
“晚上氣溫下降後,那些冷空氣會從山脊降至山穀裏,所以如果我們晚上在這裏紮營,會比山穀來的溫暖。”
然後是搭建庇護所。
庇護所的建造要因地製宜,遵循簡單,快捷,實用的原則。
張強打算搭建三柱體小屋,用一根木材放在上坡一處土層上,另一端捆綁在下坡處的樹幹上。
“我時間不多了,所有要更有效率,我選擇這個是因為可以迅速收集一堆木材,然後利用這些已經在附近的材料搭建遮蔽所。”
沒有繩索,也沒有藤蔓這樣的天然資源,張強隻能在自己衣服上做文章。
他把防水外衣脫了,又把裏麵第一件脫了,用匕首在上麵割下了幾個布條用作捆紮的材料。
在木材兩邊斜斜地放置樹棍組成基本框架,用布條捆綁,在屋頂和屋內鋪上長滿樹葉的枝條,庇護所就基本搭成了。